中国近海浮游细菌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生态分布特点


Autoria(s): 肖天
Data(s)

1999

Resumo

本论文研究了胶洲湾、东海和渤海的蓝细菌(Synechococcus)、生物量、异养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生态学特点。并在汇泉湾、渤海和东海用分极增减法对海洋蓝细菌在微型食物环(the microbial loop)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以上海区调查研究的时间如下:胶州湾:1993年2月、5月、9月11月,1996年5月、1999年3月、5月和12月。汇泉湾:1996年4月至1998年4月。东海:1997年2-3月,1998年7月。渤海1998年9-10月,1999年4-5月。研究结果如下:胶州湾: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是11.4-0.03 mgC/m~3,季节变化是夏季>秋季和春季>冬季。其水平分布是除夏季蓝细菌生物量是沿岸浅水区向湾外递减外,其它三季(春、秋和冬季)是由湾外向湾内至沿岸浅水区递减。蓝细菌生物量与海水温度周年变化正相关,与季节海水温度的关系是秋、冬季分布变化一致,春、夏季分布变化相反。海水温度是影响胶州湾蓝细菌生物量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异养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9.8-1.62 mgC/m~3; 129.12-1.92 mgC/m~3.d。季节变化都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异养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分布趋势与蓝细菌生物量的分布变化相同。海水温度对异养细菌生产力的影响较对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影响大。异养细菌生产力相比(BP:PP)的变化在0.58-0.02之间,季节分布变化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表层的BP:PP由沿岸浅水区向湾心、湾口和湾外递减。东海: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是46.72-0.011 mgC/m~3,夏季高平均是23.59 mgC/m~3,冬季低平均是3.61 mgC/m~3。冬季蓝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明显受黑潮的影响,在表面和20米层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其垂直分布是冬季表层和20米层>底层,夏季是20米层>表层>底层;在连续站冬111站和410站变化都是中层>底层>表层。异养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7.2-4.4 mgC/m~3(1997.2);376.8-7.2 mgC/m~3.d。异养细菌生产力夏季高平均是35.1 mgC/m~3.d。异养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是由沿岸向外海递增(1997.2),异养细菌生产力的水平分布是冬季异养细菌生产力在32度断面有由沿岸向外递减趋势,PN断面的变化与冬季相似。垂直分布,冬季和夏季的异养细菌生产力的垂直变化在2断面是底层大于表面,PN断面则是表层大于底层,32度断面大多断站是底层大于表层。在连续站冬季111站异养细菌生产力的变化是底层>中层>表层,409站的变化是中层>底层>表层,夏季111站和410站都是中>底层>表层。异养细菌生物量(1997.2)表层分布变化与海水温度分布变化相似,底层变化相反。异养细菌生产力与初级生产力相比(BP:PP),冬季在0.04-0.30之间,平均为0.17;夏季在0.20-0.43之间平均0.32。冬季在长江口附近BP:PP有一个高值区是0.30,夏季在111站附近有一个高值区是0.43。从连续站111站和409’站观测发现底层的BP:PP明显高于表层。渤海:蓝细菌生物量秋季(16.6-0.37 mgC/m~3)比春季(0.44-0.015 mgC/m~3)高。其秋季的水平分布与海水盐度水平分布相同,与海水温度水平分布相反。异养细菌生产力秋季(189-62.2 mgC/m~3.d)与春季(193.2-49.8 mgC/m~3.d)相当。但秋季捕层BP普遍小于底层,而春季是表层普遍大于底层。根据颗粒分级培养实验结果,海洋蓝图细菌在微型食物环中的作用如下:在汇泉湾的春季和秋季蓝细菌可能主要被小型浮游动物(microzooplankton 20-200 μm)捕食。在渤海的春季和秋季也是同样结果。但在东海夏季的111站和410站附近(东海大陆架中部)微型浮游动物(nanozooplankton 2-20 μm)对蓝细菌的捕食压力明显。

Identificador

http://ir.qdio.ac.cn/handle/0/55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67236

Idioma(s)

中文

Fonte

中国近海浮游细菌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生态分布特点.肖天[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99.20-25

Palavras-Chave #中国近海 #蓝细菌 #异养细菌 #生物量 #生产力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