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的减数分裂细胞遗传学研究


Autoria(s): 杨凤堂
Contribuinte(s)

施立明

Data(s)

1990

Resumo

I.四种猕猴属(Macaca)动物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比较研究 本工作采用去污剂微铺展--硝酸银染色技术比较研究了熊猴、平顶猴、藏酋猴、恒河猴及其亚种毛耳猴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核型和SC的结构、形态及其在减数分裂过程的行为。结果表明:1.这几种动物的SC核型及SC的发育过程基本一致。粗线期SC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与体细胞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具有较好的吻合性。SC的形成开始于线期,成熟于粗线期,解体于双线期。2.在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轴表现强烈的嗜银性,配对明显落后于常染色体。根据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可分为五种类型。此外,本文还对XY染色体的同源性和侧轴加粗等现象进行了讨论。II.食蟹猴(M.fascicularis)和熊猴(M.assamensis)杂种(F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本工作采用染色体显带、组织学观察以及低渗铺张--硝酸银染色等方法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食蟹猴和熊猴种间杂种(F1)体细胞染色体的G带、C带、Ag-NOR、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结构、形态和行为以及精子发生。结果表明,①杂种亲本的染色体级具有高度的同源性;②杂种的精子发生过程完全正常;③食蟹猴和熊猴的种间生殖屏障可能主要是生态隔离。此外,本文还对食蟹猴和熊猴染色体高度同源的原因、二者的分类地位以及杂种细胞中Ag-NOR的多态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Identificador

http://159.226.149.42/handle/152453/624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46614

Idioma(s)

中文

Fonte

杨凤堂.灵长类的减数分裂细胞遗传学研究[硕士].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