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恢复的研究


Autoria(s): 张放
Data(s)

2003

Resumo

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是辽宁的森林资源宝库和辽中城市群的天然屏障,在辽宁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是原生植被阔叶红松林遭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群落,现大部分为低产、低质、低效的“三低”林分,因此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辽东天然次生林的演替动态、干扰对天然次生林的影响、恢复目标林分主要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恢复的生态过程及恢复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经聚类分析,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即:柞木林、阔叶混交林、硬阔叶林和杨桦林。杨桦林在演替序列中的定位应属原生群落遭破坏后初级阶段即软阔混交林阶段。阔叶混交林主要是以锻属、榆属、械属、柞属等阔叶树种组成的群落,在演替序列中的定位应为软硬阔混交林阶段。硬阔叶林系指以辽东山区三大硬阔叶树种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揪等为主要树种组成的群落,在演替序列中的定位应为硬阔叶林阶段。柞木林是以栋属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森林群落,它与阔叶红松林同时存在,是长白植物区系的一个亚顶极群落;(2)通过放牧对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生长、森林环境以及部分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天然次生林与其它林分类型比较,其抵御外来干扰的缓冲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稳定性。因此在天然次生林中可以适当放牧。科学地解决了辽东山区林牧矛盾问题。试验结果证明:不同采伐方式对天然次生林环境因子有明显影响。择伐是天然次生林较好的恢复途径,既不使森林环境发生大变化,同时择伐后还可以在林冠下引进针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3)对天然次生林恢复所涉及到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水曲柳、花曲柳、黄菠萝、蒙古柞、紫锻等进行了生理生态学特性与光环境关系的研究。红松是阳性树种,具有喜光的特性,但同时幼年又有一定的耐荫性。在透光10%条件下最大净光合速率为5.743μmofco2.m-2.s-1,全光条件下为8.233μmolco2.m-2.s-1。随树龄的增长趋于喜光。利用红松等针叶树的幼年耐荫特性,进行林冠下更新,使人工恢复阔叶红松林成为可能:在一定的光照范围内,水曲柳、花曲柳、黄菠萝、蒙古柞、紫锻这五种阔叶树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光照极弱的条件下生长不良,多数树种在透光7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这五种阔叶树有所差异,蒙古柞和黄菠萝相对喜光,花曲柳和水曲柳居中,紫极相对耐荫;(4)天然次生林的人工恢复是多途径的。人工恢复阔叶红松林组成类型主要有:红松杂木林、红松花曲柳和蒙古柞林、红松水曲柳林、红松核桃揪林4种类型。各类型中红松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十相对优势度)均超过100;在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栽植红松,经过20年大部分林分已形成三层垂直结构;人工恢复过程中林木的生长,上层保留木随着林冠的伐开,生长加快,迅速郁闭,这对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活有利。因光照条件改善,林下阔叶树生长迅速,并大量萌生新的个体。林冠下红松的初期高生长与全光条件下比较几乎无差异,巧年后开始低于全光条件下的生长。红松径生长,栽植10年后明显低于全光条件下的;(5)根据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的形成、现状、在群落演替中的定位以及功能定位等确定辽东天然次生林主要恢复目标为:阔叶红松林、柞树林和阔叶混交林,面积比例分别以30%、65%和5%为宜;以对天然次生林现状、人为干扰对其影响、恢复目标群落所需要的引进种和天然次生林中的主要建群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以及人工诱导过程中,系统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为基础,并结合林龄、密度、立地条件等确定恢复途径,采取人工诱导、抚育间伐、人工营造针阔棍交林以及封育保护等技术措施完成恢复过程,达到恢复目的。天然林保护是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辽宁省也出台了天然次生林禁止商业性采伐的措施,使辽东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得到了政策保障。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辽东天然次生林的保护、恢复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Identificador

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327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06314

Idioma(s)

中文

Fonte

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恢复的研究.张放[d].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3.20-25

Palavras-Chave #辽宁东部山区 #天然次生林 #恢复过程 #恢复技术 #人为干扰 #红松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