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Autoria(s): 毕明丽
Data(s)

15/05/2009

Resumo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测定并分析了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潮棕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壤微生物特性产生影响: 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显示,裸地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较低,割草和休闲地则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长期单施循环猪圈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而长期单施NPK肥处理与CK相比则略有降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配合养分循环再利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介于CK和单施循环猪圈肥之间。 PCR-DGGE图谱显示,处理间细菌条带分布较相似,其中裸地处理细菌多样性最高;长期土地利用格局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施肥增加了真菌多样性,且有机肥的影响大于化肥;不同处理间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NPK+M处理明显增加了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且无机肥和有机肥对氨氧化细菌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细菌影响较小,但明显改变了真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撂荒和割草处理较施肥对细菌、真菌和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更明显。 PLFA测定的细菌脂肪酸和真菌脂肪酸与总微生物量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休闲和割草处理最高,农田次之,裸地最低;农田处理间PLFA含量差异较小,其中M处理最高,其次为CK和NPK+M处理,NPK处理最低;撂荒和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微生物PLFA量,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微生物PLFA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较高的G+/G-;休闲和割草处理具有较低的细菌/真菌,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的细菌/真菌则较高;PLFA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表明, PLFA量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显著相关。PLFA表征的微生物生物量呈现春秋略低,夏季略高的趋势。 不同的测定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微生物特性,氯仿熏蒸法和PLFA方法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之间相关性比较弱。

Identificador

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85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06104

Idioma(s)

中文

Fonte

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毕明丽[d].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9.20-25

Palavras-Chave #土地利用方式 #潮棕壤 #微生物生物量 #基因多样性 #群落结构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