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低剂量PAHs污染生态毒理诊断指标研究
Data(s) |
01/06/2007
|
---|---|
Resumo |
本文探讨了蚯蚓细胞色素P450作为生物标记物诊断土壤低剂量PAHs污染的可行性,主要以蚯蚓P450含量和AHH活性二项指标为主,开展“土壤低剂量PAHs污染敏感生态毒理诊断指标研究”,并结合其它分子毒理诊断指标,通过指示敏感性比较,最终建立土壤低剂量PAHs污染早期诊断的敏感生物标记指标或指标组合,为土壤污染早期诊断奠定基础。 蚯蚓P450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表明,在强化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微粒体增溶、物理分离和解剖后内脏直接测定等去干扰手段均可实现P450含量的测定。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最终确定内脏直接测定法为最佳方法。在此基础上,对CO通气量进一步优化,确保P450含量的准确定性和定量。 低剂量PAHs胁迫下蚯蚓细胞色素P450响应研究表明,P450含量和AHH活性两指标随暴露时间的增加总体上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的响应规律,且响应因PAHs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芘的指示效应最强,荧蒽次之,菲最弱,与其毒性大小相关。其中,AHH对PAHs的指示作用优于P450含量,两指标的响应情况显示了它们作为生物标记物的可行性。为增强污染诊断的灵敏性和有效性,可将蚯蚓P450含量和特异性同工酶活性联合,彼此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中。 低剂量PAHs胁迫下,参比指标的响应情况与P450相比结果显示,P450含量和AHH活性的指示效应最明显;SOD和POD活性的指示次之;GST和CAT活性虽表现出指示效应,但并不是对三种PAHs都具有指示效果;MDA含量对低剂量PAHs的指示性最差。不同指标对污染物的指示敏感性存在差异,因而在进行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时,应选用多指标联合,彼此相互补充,以适应不同污染状况下的污染诊断。酶活性对毒物暴露的响应在时间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单一时段的暴露结果可能不足以揭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选择多时段检测对污染暴露的灵敏指示尤为重要。 应用蚯蚓生化指标对沈阳污灌区土壤进行毒性诊断,结果表明P450、AHH、GST、POD和CAT五个指标通过不同时段的检测均可对供试土壤显示出指示效应;而SOD和MDA两指标均出现“漏诊”现象。同实验室条件下低剂量污染情况相比,P450含量和POD的指示效果在两种情况下均较好;AHH、SOD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指示更为优越;而GST、CAT和MDA更适合于污染物复杂的实际土壤诊断。研究结果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再一次证实,任何一种指标若采用单时段的检测均存在其污染诊断的“盲区”。在进行实际环境污染诊断时,采用多指标和多时段检测是不可或缺的。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土壤低剂量PAHs污染生态毒理诊断指标研究.张薇[d].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7.20-25 |
Palavras-Chave | #低剂量污染 #细胞色素P450 #测定方法 #指标敏感性 #生物标记物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