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和贡山麂(M. gongshanensis)的比较细胞遗传学研究


Autoria(s): 张冰
Contribuinte(s)

施立明

Data(s)

1990

Resumo

本工作采用多种染色体显带技术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黑麂和贡山麂的细胞遗传学特性。结果表明:(1)黑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 = 8♀、9♂。染色体形态相似,两者雄性的常规核型很相似,几乎无法区分。(2)黑麂与贡山麂的X染色体均易位至常染色体,形成复合X染色体。但它们易位的常染色体不同。由于X染色体易位至不同的常染色体,可能造成杂种减数分裂配对异常,这对生死隔离和物种形成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3)黑麂和贡山麂染色体的G带具有较高同源性。染色体长臂G带几乎完全相同。复合X染色体的短臂即X染色体均为三条暗带。差异主要在染色体短臂。G带的差异可能涉及一次相互易位、一次倒位、异染色质的变化以及染色体片段的丢失。(4)黑麂和贡山麂均有两对NORs,都分别位于No.1染色体臂和No.3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因而,进一步证明了黑麂和贡山麂染色体具较高的同源性。(5)黑麂和贡山麂的C带显示的结构异染色质位于着丝粒区域,为着丝粒异染色质。贡山麂的着丝粒异染色质含量明显少于黑麂。C带分布与CMA_3荧光带在着丝粒区域的分由基本一致,说明着丝粒异染色质富含GC序列。在某些着丝粒区域也有DA/DAPI带分布,说明着丝粒异染色质也可能包含-部分富含AT序列。(6)黑麂和贡山麂的限制性内切酶AIuI、HaeIII的C样带表明,X染色体有相同的酶带分布,其余染色体的差异与C带的一致。在酶带区域内,无AIuI、HaeIII两种酶的识别序列,指示富含AT序列。此推论得到DA/DAPI荧光带的证实。各种带型分析比较表明,黑麂和贡山麂染色体具较高的同源性。它们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Identificador

http://159.226.149.42/handle/152453/6241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98212

Idioma(s)

中文

Fonte

张冰.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和贡山麂(M. gongshanensis)的比较细胞遗传学研究[硕士].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