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足蟾总科两栖类系统演化研究


Autoria(s): 饶定齐
Contribuinte(s)

杨君兴

杨大同

Data(s)

2005

Resumo

以线粒体DNA 的16S、ND4 和细胞色素B 三个基因片段的为测序和计算的 对象,对锄足蟾总科Pelobatidea 的角蟾科Megophryidae、锄足蟾科Pelobatidae、 掘足蟾科Scaphiopidae 和合跗蟾科Pelodytidae 这4 个科现生的所有属(除小臂蟾 属Leptobrachella 外)和绝大部分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综合的研究结果 表明,4 个科在系统演化上都各自形成独立的支系,证明了目前形态分类系统的 合理性。其亲缘关系的顺序依次是:东南亚的角蟾科与欧洲、西亚和非洲西北部 的锄足蟾科最近,然后二者与欧洲的另一个科合跗蟾科相聚,最后与北美洲的掘 足蟾科相聚。分化的先后为:掘足蟾科最先分化出来,然后是合跗蟾科,再后为 锄足蟾科,最后为角蟾科。角蟾科的两个亚科(角蟾亚科Megophryinae 和拟髭 蟾亚科Leptobrachiinae)在系统演化上也分别形成各自的支系,证明国内对亚科 的划分是合理的。这两个亚科虽然大部分为同域分布,但分别向不同的方向独立 演化。对属间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表明,锄足蟾科为单属、合跗蟾科为单属,掘 足蟾科为2 属(掘足蟾属Scaphiopus 和旱掘蟾属Spea),均为有效属,但角蟾科 原来划分的几个属的分类地位需要调整。本研究从整体上对这些属的分子系统演 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各主要科属的种间分子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分 析。通过本次实验, 我在角蟾亚科的属种分化和拟髭蟾亚科各属的属间和属内系 统演化关系的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上述该分子系统研究还参照了形态学系统发育的研究和核型的比较研究。并 根据地质、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及物种习性的有关资料对该类群的系统演化过 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Identificador

http://159.226.149.42/handle/152453/6160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98028

Idioma(s)

中文

Fonte

饶定齐.锄足蟾总科两栖类系统演化研究[博士].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