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皮肤分泌物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与三叶因子复合物细胞生物学活性和分子作用机制


Autoria(s): 何英英
Contribuinte(s)

张云

Data(s)

2007

Resumo

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质(non-lens -crystallins)在脊椎动物中以一簇的基 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在各种上皮细胞中广泛表达,但对其在体内承担的功能,人 们几乎一无所知。三叶因子蛋白(trefoil factors, TFFs)主要分布在胃肠道上皮和两 栖动物皮肤表面,许多研究表明该家族的蛋白质,在粘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肿瘤 抑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自发现以来,TFFs 一直作为孤儿配基存在,对于 其作用的机制了解得很少。人们从来没有把两个家族的蛋白质联系在一起来考虑 过。 本实验室从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皮肤分泌物中, 分离到这两个家族的蛋白质的天然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物,并命名为:非晶状体- 晶状体蛋白和三叶因子蛋白复合物(non-lens -crystallin and treifol factor complex, -CAT)。尽管在低剂量下,-CAT 已对小鼠,大鼠和兔有致死活性, 但其结构与人源的non-lens -crystallins 和TFFs 的同源性,提示了它可能在正 常的生理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揭示两类重要的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 供了可能性。本研究工作,在多种细胞株中,对-CAT 的生物学活性作了详细 的研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我们原代培养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 ,兔主动脉内皮细胞 (RAEC),兔心内皮细胞(REEC);培养了多种肿瘤细胞株。-CAT 能够引起多种 贴壁细胞的脱落。-CAT 在高剂量下能够引起这些细胞的凋亡;但是在不同的 细胞株中,发生凋亡的通路可能是不同的。在低剂量下,-CAT 能够促进细胞 的迁移,对HUVEC 具有诱导伤口修复的活性。 以HUVEC 细胞为模型,我们探讨了-CAT 的作用机制。在激光共聚焦显 微镜下,观察到-CAT 诱导HUVEC 发生囊泡化,这个效应是剂量依赖的;囊 泡化的发生不依赖于NH4Cl 的存在,但是NH4Cl 能够增大囊泡化的效应。在荧 光染料Cy3 直接标记-CAT 时,观察到-CAT 被定向运输到细胞核上。荧光染 料FITC 分别标记-CAT 的轻链和重链的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在较 短的时间(5 min)内, -CAT 已经进入细胞,并有部分分子被运输到细胞核上。随 着时间增加到30 min,轻链和重链在核上的比例也渐增加;到2 小时,-CAT的重链全部集中在细胞核上,而-CAT 的轻链则退出核外,主要聚集在细胞核 周围。核定位显示-CAT 分子进入HUVEC 细胞核,可能在基因的转录调节中 发挥作用。我们运用基因芯片检测了加药处理前后细胞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 在四组重复实验中均显示,加入-CAT 处理后,有121 个基因发生上调,这些 基因在调节细胞的生存和死亡中具有复杂的功能。其中核受体蛋白质家族 (NR4A1 等)的变化最为明显。而其他的基因包括调节细胞早期生长,凋亡, 炎症反应的相关基因和金属蛋白酶。同时,加入-CAT 处理后,仅有2 个基因 发生下调,包括胶原I,这为解释细胞发生脱落和调亡提供了分子基础。 本研究工作揭示了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和三叶因子蛋白的相互作用,共 同定位到细胞核上,并调节基因的转录,首次提示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可能 参与一条全新的细胞信号调节途径,在组织平衡,肿瘤发生和胚胎发育中起到重 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三叶因子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的解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性。

Identificador

http://159.226.149.42/handle/152453/6125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97806

Idioma(s)

中文

Fonte

何英英.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皮肤分泌物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与三叶因子复合物细胞生物学活性和分子作用机制[博士].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

Palavras-Chave #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 #三叶因子蛋白 #核定位 #细胞凋亡 #伤口修复 #转录调节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