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聚丙烯及乙丙共聚物/正烷烃体系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的研究
Data(s) |
1988
|
---|---|
Resumo |
高分子溶液的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即在高温发生相分离的温度,除受溶剂,体系压力以及高聚物的分子量影响外,还与高聚物本身的结构有很大关系。本文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以及乙丙二元共聚物的结构、组成与LCST的关系。首先进行溶剂的选定,测定了不同分子量的乙丙共聚物在正戊烷、正已烷和正庚烷中的LCST。发现分子量的差异对LCST的影响以在正庚烷中为最小,故而选定了正庚烷为溶剂。采用小川的方法,将LDPE和LLDPE在Soxhlet萃取器中分别先后用正已烷、正庚烷抽提分级。用红外光谱法、DSC分别测定了原始样及各级分的支化度、结晶度。结果表明:从正已烷级分、正庚烷级分到庚烷剩余级分,支化度依次降低,结晶度依次增大。以正庚烷为溶剂,测定了原始样及各级分的LCST。结果表明:聚乙烯的LCST随其支化度的增大而增高。测定一系列支化度不同的超低密度聚乙烯(VLDPE,乙烯与戊烯共聚,控制C_2/C_5比来合成)~*的LCST得到同样结果。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几种不同催化体系(Vcacac)_3、VOCl_3、V_(5-9)和TiCl_4)合成的一系列乙丙共聚物(EPC)的组成(C_3% mol)。以正庚烷为溶剂测定了它们的LCST。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催化体系合成的EPC,LCST随着C_3%的增高而逐渐升高。同样C_3%含量下,钒催化体系合成的EPC的LCST则比钛催化体系合成的EPC的LCST要高。比较三种钒催化体系合成的EPC的LCST,发现在C_3%含量较低时(C_3% < 18%),相同C_3%含量下三者的LCST大致相同;而当C_3% > 20%时,相同C_3%含量下则有LCST_(V(acac)_3) > LCST_(V_(5-9)) > LCST_(VOCl_3)。这说明VOCl_3催化体系合成的EPC有较长的乙烯序列,V_(5-9)催化体系次之,V(acac)_3的序列均匀性最好。这个结果与于旻用结晶速率法研究的结果一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乙丙共聚物中乙烯序列长度对LCST的影响,对几种C_3%含量不同的钛催化体系合成的EPC用小川序列分级的方法进行分级,得到组成相近(红外测定C_3%)、序列长短不同(DSC,红外给出证据)的EPC。以正庚烷为溶剂测定各级分的LCST,结果表明:在组成一定(大致相同)的条件下,随着EPC中乙烯序列的增长LCST逐渐降低。以上结果用CMO(Correlations of Molecular Orientations)理论均予以圆满解释。以正已烷、正庚烷为溶剂测定了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物以及聚乙烯/乙丙共聚物、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物和聚丙烯/乙丙共聚物/聚乙烯混合体系的LCST分布曲线(浊度—温度变化曲线)。一元、二元、三元体系分别有一个、二个、三个浊度突变点。混合体系的突变点与组成该体的单组分的浊点(LCST)相对应,这一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测定共聚合产物的LCST分布曲线来鉴定聚合物的生成与否。初步建立了一种利用LCST分布曲线方法来表征分子量分布的相对方法。用此方法测定了经GPC柱淋洗分级的乙丙共聚物单级分和组合级分的分子量分布,得到的规律与GPC测得的结果相符。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聚乙烯、聚丙烯及乙丙共聚物/正烷烃体系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的研究.陈斌[d].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88.20-25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