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聚苯胺及苯胺低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Data(s) |
31/12/1999
|
---|---|
Resumo |
对导电聚苯胺研究的深入,它的一些潜在的应用正在逐步实现。这些应用使对聚苯胺需求正在逐年增加,要求聚苯胺的合成工艺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本论文以此为目的找到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并对由该方法合成的聚苯胺和常规合成的聚苯胺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苯胺低聚体的合成与表征工作。1.采用H_2O_2-Fe~(2+)催化氧化体系合成了聚苯胺。经过优化的反应条件:◇ 以Fe~(2+)或Fe~(3+)为催化剂,其用量为单体的1/500(摩尔比):◇ 初始反应在冰浴中(温度为0℃)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至室温;共计反应24小时;◇ 体系中酸浓度控制在1 mol/L左右;单体浓度介于0.5-1.0mol/L;◇ 氧化剂摩尔用量为单体的1-1.5倍。在这一反应条件下制得的聚苯胺,产率可达到70%,电导率在10°S/cm(HCl掺杂,粉末压片测电导)。该材料具有低分子量(2000-10000)、高溶解性(NMP,DMF,DMSO),低凝胶化等特点,对比研究了由该方法合成聚苯胺和利用(NH_4)_2S_O_8合成聚苯胺的光谱特征,结晶性和热稳定性。2.用开路电位和现场紫外的方法跟踪H_2O_2-Fe~(2+)体系苯胺的聚合过程,发现H_2O_2-Fe~(2+)体系与(NH_4)_2S_2O_8体系相比,苯胺的聚合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如在该体系中不存在诱导期;氧化剂分解速度慢,聚合时间较长;氧化电位低,在反应过程中聚合物链趋向于中间氧化态:但是活性链的末端需处于高氧化态才能完成链增长过程。整个反应过程中放热不明显。根据实验结果给出H_2O_2-Fe~(2+)体系苯胺的聚合机理。3.利用化学氧化缩合和电化学方法合成了苯/胺封端的四聚体,对两种方法合成的苯胺四聚体进行光谱表征,证明了苯胺四聚体的结构。通过研究苯胺四聚体的~1H NMR,证明在中间氧化态的苯胺四聚体中存在三种位置异构体,异构体相对含量随溶剂的不同而不同。进一步研究~(13)C NMR,证明中间氧化态的苯胺四聚体结构中含有顺反异构体。这些异构体的存在使得四聚体的~(13)CNMR变得十分复杂,本论文尝试对中间氧化态的苯胺四聚体的~(13)C NMR进行季碳峰的归属。4.合成了还原态和氧化态苯封端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通过FTIR、UV-Vis和NMR表征了还原态和氧化态的苯封端低聚体,并对谱峰进行归属。氧化态低聚体分子在溶液中的构象影响紫外光谱可见区的吸收带。5.对掺杂态低聚体进行了UV-Vis和NMR谱的研究,UV-Vis光谱表明苯胺低聚体和聚苯胺掺杂过程具有相似的电荷转移方式和结构变化。而四聚体更具有代表性。NMR结果表明苯胺低聚体掺杂后主链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环上的H原子上的电子被C原子吸引,电荷密度降低,在~1H NMR中谱峰向低场移动。C原子的谱峰也相应发生变化,醌环上电荷密度增加,全部C原子的峰向高场移动,与醌环相邻苯环受其影响季碳峰移向高场,非季碳峰移向低场。更远处的苯环也受到影响,但影响不大。这些变化表明苯胺低聚体的掺杂符合“BQ四环变体模型”。由此对“BQ四环变体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低分子量聚苯胺及苯胺低聚体的合成与表征.孙再成[d].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99.20-25 |
Palavras-Chave | #苯胺 #聚苯胺 #合成 #聚合物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