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高聚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Autoria(s): 符连社
Data(s)

1999

Resumo

本论文旨在开发能使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功能互补、协同优化的无机/有机复合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发光性质,以发展一类新型的高性能发光材料。首先基于无机组份与有机组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能保持其性质均不改变的低温软化学合成法-溶胶-凝胶技术,无机组份选择具有优良光、热稳定性的SiO_2,有机组份选择具有和无机SiO_2相似折射率和优良力学性能的丙烯酸类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和在交联剂3-(三甲氧基硅)丙基甲基丙烯酸酯(MSMA)存在下快速制备了两种杂化基质材料SiO_2/P(MMA-MSMA)和SiO_2/P(HEMA-MSMA)。由于使用两步溶胶-凝胶法,大大缩短了溶胶的成胶时间,所得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基质材料中形成了无机网络和聚合物网络,无机相和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强的化学键,两相间无明显的界面,即形成了互穿网络,粒子的尺寸在100 nm以内,属于纳米材料。由于原位聚合物与无机SiO_2基质同时生成,不仅使杂化基质材料具有一定的韧性,而且可有效降低无机SiO_2凝胶基质的热聚集和光损耗,是制备复合发光材料的优良基质材料。由于TiO_2基质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可降低发光组份的非辐射跃迁几率),也是一种良好的基质材料。研究了在DMF存在下透明TiO_2凝胶基质的快速制备方法。由于DMF上的氮原子可和Ti-OH上羟基形成氢键,从而大大降低了钛酸丁酯的水解速率,避免了钛酸丁酯直接水解时沉淀的出现,通过调节DMF的用量,可以在不同时间内制备透明的TiO_2凝胶。凝胶经热处理后,其结构从无定型态转变为锐钛矿相,经800℃热处理后己全部转变为会红石相。此制备方法不仅快速,而且比现有的溶胶-凝胶法制备金红石相TiO_2的温度至少降低了200℃。基于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采用旋转涂敷法制备了SiO_2/PVB杂化膜,通过调节溶胶的粘度和匀胶的速度,可以制备不同厚度的薄膜,为杂化发光膜的制备提供了依据。基于1,1,4,4-四苯基-1,3-丁二烯(TPB)在蓝光波段其有优良的发光性能,制备了掺杂TPB的SiO_2凝胶,并研究其在溶胶-凝胶过程中光谱性质的变化。由于凝胶基质的“笼保护”效应,掺杂于溶胶-凝胶基质中的TPB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达460℃。TPB具有较高的猝灭浓度,相对于它的氯仿溶液,TPB在凝胶基质中猝灭浓度提高2~3个数量级。另外,在凝胶基质中比其在氯仿溶液中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这对于此类发光材料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基质的组成、微结构及化学环境,可影响发光组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规律,制备了双掺UO_2~(2+)和Eu~(3+)的TiO_2凝胶。由于在TiO_2凝胶基质中Eu~(3+)的激发光谱和UO_2~(2+)的发射光谱具有较大的光谱重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TiO_2凝胶中,存在着UO_2~(2+)向Eu~(3+)的能量传递过程,其能量转移效率和能量转移速率随Eu~(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Stern-Volmer曲线的分析,得出Eu~(3+)对UO_2~(2+)荧光的猝灭机制主要为稳态猝灭机制,此研究为丌发新的发光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克服传统溶胶-凝胶法制备光功能材料时预先掺杂法的缺点和局限,缩短制备光功能材料的周期,基于溶胶-凝胶水解、缩聚的特点和稀土配合物的形成规律,首次提出应用两步溶胶-凝胶法于SiO_2基质中快速原位合成了稀土配合物的方法。它是即在用盐酸作为酸性催化剂水解一定时间的溶胶中,加入六次甲基四胺作为碱性催化剂。六次甲基四胺的加入,一方面,加快了凝胶的形成,另一方面,使溶胶的介质逐步适合配合物的形成,最终在凝胶基质的形成中原位合成了稀土配合物。由于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缩短了凝胶时间,可在数小时内制备出透明含原位配合物的湿凝胶。采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IR光谱及荧光寿命测量等手段,对原位合成稀土配合物的过程进行了跟踪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水杨酸-Tb~(3+)配合物的原位合成,在溶胶阶段无配合物的形成,此时,水杨酸向Tb~(3+)的能量传递属于分子间能量传递过程,即扩散控制的碰撞过程;在湿凝胶中,Tb~(3+)与水杨酸形成了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通过水杨酸向Tb~(3+)的分子内能量转移,发出Tb~(3+)强烈的特征荧光。此复合光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应用上述两步溶胶一凝胶法于SiO_2及SiO_2/聚合物杂化基质中快速原位合成了稀土β-二酮、芳香羧酸及杂环配体phen配台物,并制备了稀土配合物SiO_2/PVB杂化发光薄膜。原位稀土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出其相应稀土离子的特征谱线,和纯配合物相比,其激发光谱变为-不对称的宽带,发射光谱表现出较少的劈裂:山于杂化基质的保护作用,原位合成的稀土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由于原位合成的配合物被固定于基质的微孔中,在IR光谱上,其相关振动吸收较弱;配合物的名义掺杂在0.6 mol%时,发光强度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无浓度猝灭现象;SEM表明,含有原位合成的配合物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均匀性,粒子尺寸在纳米级范围。为发展多种无机基质稀土有机配合物光功能材料的复合技术,拓宽无机/有机光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首次采用离子交换法将稀土配合物Eu(DBM)_3phen和Tb(AA)_3phen嵌入到层状化合物α-磷酸氢锆(α-ZrP)中,制备了嵌有稀土配合物的组装体,并研究了组装体的光物理性质。基于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首先将对甲氧基苯胺(PMA)嵌入层状化合物中,得到预组装体,使层间距变大,然后再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制得含有稀土配合物的组装体。XRD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明配合物组装进了层状化合物中。在紫外光激发下,组装体发出相应稀土离子的特征谱线;和纯配合物粉末相比,其激发光谱发生一定的蓝移,而其发射光谱则表现出较少的劈裂;由于基质的保护作用,组装体中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寿命和发光效率。研究、制备了改性MCM-41与稀土配合物Eu(DBM)_3phen的复合组装体发光材料,并研究了组装体的发光性质。由于羟基的高能振动将极大地猝灭稀土离子的荧光发射,所以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3-三乙氧基硅)]丙基乙二胺和4-(三乙氧基硅)丁氰三种硅烷化试剂对介孔分子筛MCM-41内壁羟基进行了修饰。组装体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稀土离子的特征谱线,经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后的组装体,其发光强度约为未改性MCM-41前组装体的9倍,说明了经改性后,减少了基质中的羟基含量,降低了因羟基的高能振动而引起的非辐射跃迁几率,提高了组装体的荧光强度;对不同的改性剂的改性效果的研究表明,经4-(三乙氧基硅)丁氰改性、N-[(3-三乙氧基硅)]丙基乙二胺改性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MCM-41改性后的的组装体的荧光强度依次增加,同时,稀土离子在其中的荧光寿命也依次增加。以上复合技术为研究和开发具有高效、长寿命的复合发光材料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满足不同条件下材料的要求,选择具有优良发光性能的稀土配合物,将其引入P(MAA-St)共聚物的合成过程中,制备了质轻、透明性好的掺杂有稀土配合物的透明发光树脂,并研究了发光树脂的光物理性质。透明发光树脂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密度在1.2 g/cm~3;在紫外光照射下,树脂发出稀土离子强烈的特征荧光,在掺杂浓度不大于4wt%时,发光强度随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稀土配合物在发光树脂中较其在乙醇溶液中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与其相应的纯配合物的乙醇溶液相比,稀土配合物在发光树脂中的周围环境极性增大,格位对称性升高。

Identificador

http://ir.ciac.jl.cn/handle/322003/33937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95961

Idioma(s)

中文

Fonte

稀土/高聚物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符连社[d].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99.20-25

Palavras-Chave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稀土配合物 #溶胶-凝胶法 #发光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