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茅属植物锥形繁殖体打钻及其适应意义的研究羊草草原群落植物水分来源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Autoria(s): 青秀玲
Contribuinte(s)

韩兴国

白永飞

Data(s)

2006

Resumo

锥形繁殖体是具有吸湿芒和锐利尖端的一种繁殖体类型。芒的吸湿运动促使锥形繁殖体穿透土壤,而存在于繁殖体上的短硬刚毛阻止它在芒再次打开螺旋时从土壤中退出。通过这个过程,种子被埋藏到一定深度,称之为种子(繁殖体)的打钻作用,这是锥形繁殖体最主要的功能。锥形繁殖体的结构和功能代表了繁殖体在生活史各个阶段的适应,可能是植物在群落内占优势的原因之一。针茅属植物是具有锥形繁殖体的植物中较大的一类,常常被看作是识别地带性植被的优势种。小针茅分布于荒漠草原,克氏针茅和大针茅分别分布于典型草原较干和较湿的区域。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这些植物呈现明显的生态替代。因此,我们以小针茅、克氏针茅和大针茅为研究对象,从种子打钻、种子埋藏、种子生理特征出发研究针茅属植物的繁殖体特征对地带性分布的适应。结果表明: 小针茅的实生苗主要由当年种子产生,克氏针茅和大针茅在当年的冷秋季节和第二年的春季均能够产生实生苗。根据土壤种子库分类,三种针茅均具有瞬时种子库,所不同的是小针茅具有I型种子库的特征,克氏针茅和大针茅具有II型种子库的特征。针茅属植物通过芒的吸湿运动将繁殖体埋入土壤,这个过程可以造成种子损伤,但大部分只是引起基盘的脱落,而这不影响萌发,受到严重损伤的种子仅占种子库很小的一部分。 繁殖体吸湿芒的损伤程度和繁殖体的入土角度都影响繁殖体的埋藏。当芒被过度损伤以致不能提供杠杆作用时繁殖体不能埋藏。而繁殖体入土角度和埋藏深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繁殖体的埋藏能力并不总是与土壤条件有关,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繁殖体埋藏与土壤类型有关,而小针茅的埋藏主要与环境的湿度条件有关。 种子埋藏深度通过减少实生苗出现率和推迟实生苗的出现时间来影响实生苗的出现。埋藏深度与实生苗的出现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实生苗出现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棕钙土内种子埋藏深度对实生苗出现的影响比在栗钙土内的影响更明显。不同针茅物种具有不同的最适埋藏深度范围,小针茅的最适埋藏深度更浅而范围也更窄,这与它出现的环境有关。因此,繁殖体的形态和生理特征都体现了不同针茅繁殖体对环境条件的进化适应,可以从有性更新的角度解释针茅属植物的地带性分布和生态替代的原因。 放牧是羊草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放牧引起的植被变化影响水分的可用性,而反过来植物所获取的水分来源也可以影响物种的分布。通过测定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放牧和不放牧区内主要植物种和土壤的氢同位素值来研究植物 的水分来源,确定放牧对植物使用水分来源的影响,调查放牧前后植物的水分来源变化和相对生物量变化的关系。 我们发现120 cm深的土壤剖面在统计学上可以分为三层:0-20 cm, 20-50 cm和50-120 cm。低于50 cm土壤层的氢同 位素信号类似于地下水,这部分水分很少受到降雨的影响也不被任何植物所利用。群落内,灌木小叶锦鸡儿主要使 用来自20-50 cm土壤层的水分,除此之外大多数物种则主要使用来自水分含量频繁波动的地下20 cm土壤层内的水分。放牧使群落倾向于利用更浅层的土壤水,对植物的水分来源的影响则直接反映到它们的生物量变化上。此外,植 物水分来源对放牧的响应和生物量对放牧的响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水分来源受到放牧影响越大的植物对放牧的响应越敏感。因此,我们有可能能够通过植物对水分来源的利用来估计物种在放牧演替中的丰富度分布。

Identificador

http://ir.ibcas.ac.cn/handle/151111/142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1784

Idioma(s)

ch

Fonte

青秀玲.针茅属植物锥形繁殖体打钻及其适应意义的研究羊草草原群落植物水分来源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后学位论文].2006.资料索取号:BH/:10/2006

Palavras-Chave #生态学 #针茅属植物 #锥形繁殖体 #地带性分布 #打钻作用 #种子埋藏 #实生苗出现 #种子库 #羊草草原群落 #放牧 #氢同位素 #水分来源 #Stipa species #Trypanophorous diaspores #Regional distribution #Drilling effect #Seed burial #Seedling emergence #Seed bank #Leymus chinensis steppe #grazing #Stable H isotopes #Water source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