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AST基因的精细作图


Autoria(s): 毛爱军
Contribuinte(s)

宋艳茹

王台

Data(s)

2002

Resumo

拟南芥ast (anthocyanin spotted testa) 突变体是由碳离子束诱导产生的与花青苷生物合成有关的突变体,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由于花青苷的异常积累,突变体未成熟种子的种皮呈现紫红色的斑点;野生型植株幼嫩的种皮没有花青苷的异常积累,呈淡绿色。初步作图分析表明,AST基因定位于拟南芥第I号染色体上,并且位于SSLP分子标记nga280和CAPS分子标记PAB5之间。 AST基因与SSLP分子标记nga280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3.2cM;与CAPS分子标记PAB5相距较远,遗传距离为21.1cM。 采用DDRT-PCR的策略,分析野生型与突变型植株未成熟角果中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调整DDRT-PCR中总RNA、锚定引物、随机引物、cDNA和dNTP等关键试剂的用量,优化了适用于银染检测的DDRT-PCR方法。PCR扩增产物经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分离后,银染能检测到多而清晰的条带。泳道中的条带数最少为40个,最多达80个,平均为60个,条带大小分布在100bp-900bp范围,银染的灵敏度为5pg/mm2。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采用这个改良的的方法,分析了拟南芥野生型和ast突变型植株未成熟角果中16,000个cDNA扩增产物条带,从中筛选出28个差异条带。二次PCR扩增后,进一步筛选出10个差异表达的cDNA条带,其中6个是野生型特异表达的,4个是突变型特异表达的。对这10个差异片段进行测序。BLASTN分析表明,这10个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与数据库中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表明用DDRT-PCR的方法克隆特定的AST基因有一定的局限性。 利用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的策略,对拟南芥AST 基因进行克隆。根据拟南芥数据库中的SNPs (simp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 序列和插入/缺失多态性(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s)序列,设计了一系列分子标记。利用这些分子标记,对600个F2代有突变表型的植株进行重组子筛选,完成了对拟南芥AST基因的精细作图,成功地将AST 基因定位到BAC克隆T13M11上。初步确定该BAC克隆中的基因T13M11.8 可能是AST基因。该基因的DNA序列长1432bp,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的蛋白与花青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功能互补实验正在进行当中。

Identificador

http://ir.ibcas.ac.cn/handle/151111/547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0981

Idioma(s)

ch

Fonte

毛爱军.拟南芥AST基因的精细作图.[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学位论文].2002.资料索取号:BS/:20/2002

Palavras-Chave #植物学 #拟南芥 #ast 突变 #AST基因 #DDRT-PCR #银染 #图位克隆 #分子标记 #精细作图 #Arabidopsis #ast mutant #AST gene #DDRT-PCR #silver staining #map-based cloning #molecular marker #fine structure mapping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