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和栽培大豆抗盐分子标记的研究


Autoria(s): 张芹
Contribuinte(s)

胡志昂

Data(s)

1998

Resumo

野大豆群体3和群体4属盐渍群体,其个体有的是抗盐的,有的是敏感的,有的是中等抗盐的,本文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和DNA扩增指纹(DAF)分析野大豆群体抗盐性与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研究野大豆群体的盐适应机理。通过12个RAPD引物和3个DAF引物扩增发现:引物OPF05,OPF19和OPH02的扩增产物中有与抗盐性可能相关的特异标记,分别是OPF05_(213);OPF19_(4361);OPF19_(1727);OPF19_(1400);OPF19_(700);OPH02_(1350)。这些特异标记在所研究的抗盐植株中都存在;在敏感型植株中都不存在;在中等抗盐植株中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以上表明野大豆群体的抗盐性与RAPD分子标记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抗盐性的特异标记,本文对栽培大豆抗盐品种Morgan和文丰七号的特异DAF标记片断8-27_(240) (Zhong et al., 1997)进行了克隆测序,测序结果通过BLASTn程序与基因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较,发现上的DNA序列中的19组(每组大约二十到三十个碱基)序列与基因库中的其它基因相应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几乎全部100%同源。尤其目的序列第15个碱基到第33个碱基(共19个碱基)之间的序列与基因库中的25个基因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全部是100%,并且与之相比的基因大多来自动物和人。因而推测其有可能是保守区,而不是编码区。进一步用DNASIS软件分析其碱基组成(A/T含量是64.9%,G/C含量是35.1%)并进行翻译,结果同样表明此序列可能是一调控序列并非编码区。至于这段序列是否与抗盐紧密相关,这有待于以后把此序列转到敏感型植株中然后检测其抗性来验证。 本文还通过RAPD分析野大豆群体3和群体4的多态性,发现群体3的多态性明显高于群体4。野大豆群体3的抗盐性大于群体4早已通过生理指标的鉴定,至于多态性与抗盐性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讨论。利用RAPD数据,通过MEGA软件中的NJ计算遗传距离的方法对群体3和4进行聚类分析,研究野大豆群体间及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及进化关系,探讨野大豆群体盐适应机理的分子起源。

Identificador

http://ir.ibcas.ac.cn/handle/151111/411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0777

Idioma(s)

ch

Fonte

张芹.野大豆和栽培大豆抗盐分子标记的研究.[中科院植物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资料索取号:SS/:2/1998

Palavras-Chave #植物生理学 #野大豆 #栽培大豆 #抗盐性 #同源性 #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wild soybean #cultivated soybean #salt-tolerance #similarity #molecular marker #cluster analysis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