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复合体的研究
Contribuinte(s) |
洪德元 邹喻苹 王伏雄 |
---|---|
Data(s) |
1993
|
Resumo |
牡丹复合体属芍药属(Paconia)牡丹组(Sect. Moutan).原有6个种名,包括花壬 牡丹、名贵野生花卉紫斑牡丹,著名中药牡丹皮原植物,野生种类为我国特有,仅分 布在以秦岭为中心的较小区域.本研究从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共采集14 个居群(包括复合体不同类型).通过野外居群调查、样方研究,移栽实验,以及细 胞学观察、孢粉学观察分析、种子蛋白和DNA水平多样性的探索性的工作,并结合 聚类分析方法,对牡丹复合体进行了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两方面的研究,主要结论 为: 1.本复合体为多年生木本植物,生长缓慢,在天然状况下,从种子播种到开花结实长达7年.枝条通常具隔年开花习性.严格单花顶生,花期短(5-10天).雄蕊先熟,以异花传粉为主(主要传粉者有甲虫和野蜂).自交亲和,甲虫在传粉过程中常常破坏心皮和胚珠.胚珠败育比例很高,紫斑牡丹50%.其它类群达90%. 2.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本复合体种子属正统种子,但种子衰变快.种子萌发时间长,一般的化学及物理处理对种子萌发无明显促进作用,种子具上胚轴休眠特性.打破休眠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胚根长足3 cm.二是10℃左右的低温或GA3处理,野生紫斑牡丹种子较大,复合体其它野生类群种子较小.野生牡丹的种子活力相当低,萌发时间更长. 3.样方的调查统计表明,稷山和永济两地区的矮牡丹株数一龄级分布规律是2—5年生个体最多,随年龄级的增加,个体数目减少.居群呈增长趋势.紫斑牡丹株数一龄级分布规律是青壮年时期个体数目多,幼年时间和老年时期个体数目少,居群呈衰退的趋势,这与其本身繁殖方式和人为破坏程度相关. 4.对13个居群花粉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本复合体紫斑牡丹(P. rockii)为粗网纹,网眼大,其它类群为细网纹、网眼小. 5.通过18个居群的核型分析并结合前人工作,发现本复合体染色体数目稳定2n =10.核型差别不大,野生类群和栽培品种间有一定分化,但总体上核型多样性比较贫乏.通过8个居群C带研究,发现带纹很少,但多样性很丰富.8个居群表现出7种带型. 6.种子蛋白和DNA水平多样性的初步研究,发现复合体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但多样性的分布对类群的划分帮助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 7.通过形态性状分析发现产自各地区矮牡丹、河南粉花类型、神农架红花类型具根出条现象,并以此为主要繁殖方式,紫斑牡丹无此现象.神农架红花类型植株矮小,复合体其它类群较高.产自各地区的矮牡丹和神农架红花类型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数目多为9.矮牡丹顶生小叶具浅裂、中裂或深裂,裂片具齿,神农架红花类型顶生小叶仅具浅裂或齿(全缘).河南粉花类型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数目12-15.紫斑类型叶为二回或三回羽状复叶、小叶数目15-40.小叶分裂方式分两种类型,秦岭西部居群以浅裂、全缘为主,东部居群以中裂或深裂为主,裂片具齿.神农架红花类型花为平展型、较小,其它地区花杯状、较大.花盘有二种类型.紫斑类群花盘黄色或白色.1/2-4/5包被心皮,心皮被稀疏长柔毛,其它类群花盘紫红色,全包心皮,心皮密被短硬毛.根据形态性状分析.并结合细胞学、孢粉学和地理分布研究,对复合体做如下处理:(l)把神农架红花类型做为新种处理P.quii Y.L.Pei et Hong.(2)保留P.rockii(S.G.Haw et L.A. Lanener)T.Hong ct J.J.Li和P.ostii T.Hong et J.X. Zhang.前者进一步分成二亚种:subsp. rockii和subsp. lanceolata Y.L.Pei et Hong(新亚种).后者包括河南粉花类型,中药丹皮原植物.(3)保留P.suffruticosa Andr.种内分二亚种:subsp. suffruticosa和subsp. spontanea (Rehd.)S.G. Haw et L.A, Lauener. (4)废弃P.papaveracea Andr.和P.jishanensis T.Hong et W.Z.Zhao (5)P.yanancnsis T.Hong et M.R.Li作为存疑种处理. 8.通过上述研究对野生牡丹濒危原因加以分析,认为致濒原因主要是人为干扰和种子萌发和传粉特点等生物学特性造成,但以前者为主,建议应广泛开展各个层次多样性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ch |
Fonte |
裴颜龙.牡丹复合体的研究.[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学位论文].1993.资料索取号:BS/:8/1993 |
Palavras-Chave | #植物学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