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科升麻族(广义)的系统学研究


Autoria(s): 汪小全
Contribuinte(s)

洪德元

李振宇

Data(s)

1992

Resumo

本文利用多种实验手段,对升麻族(Cimicifugeae,s.l.)的节部维管系统、花瓣、花粉、种皮及细胞学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这些性状的演化趋势,探讨了升麻族的范围、系统位置和属间关系。 通过对节部维管系统的研究,作者发现升度族的节均为多隙节类型,填补了铁破锣属 (Beesia)和黄三七属(Souliea)叶隙节资料的空白。 通过对花瓣式样及其脉序类型的研究,提出了升麻族的花瓣演化路线,充实了毛莨科(Ranunculaceae)的花瓣来源于雄蕊这一观点,认为毛莨科的花瓣主要不源于雄蕊的药隔部分,具二歧脉的花瓣由药隔不突出的基着药雄蕊演化而来,而具三出脉的花瓣由药隔发达、有时先端突出的雄蕊演化而来。 作者除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升麻族的花粉形态外,还首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升麻族所有5属的花数外壁结构,发现黄三七属的花粉不仅具独特的条纹——网状纹饰,且其外壁具半覆盖层;在细胞学研究中,发现黄三七属的细胞间期核形态明显不同于金莲花亚科(Helleboroideae)的其它属,为复杂染色中心型(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和棒状前染色体型(Rod prochromosome type)间的过渡类型。综合考虑本属和黄连属(Coptis)的体态、中期染色体形态及血清学证据,作者认为黄三七属是升麻族中的一个特化类群,是大(R-型)染色体往小(T-型)染色体演化的一个过渡类群,本属很可能与黄连族(Coptideae)植物关系较为密切。此外,作者借助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升麻族的种皮向两个方向演化,一支适应风传播,表现为种翅发达;另一支适应动物传播,抗消化,表现为种皮坚硬,表面具密集的瘤状突起。 通过对升麻族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作者认为本族可能是起源于东亚的一群极为古老的毛莨科植物,由毛莨科的祖先直接演化而来。铁破锣属和黄三七属很可能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地。 最后作者基于自已的多种实验结果、前人的植化和细胞学资料,不同意铁破锣属放在金莲花族(Trollieae)或铁筷子族(Helleboreae),对Tamura的升麻族概论及系统关系进行重大修改,不赞成升麻族来自驴蹄草属(Caltha)这一观点,而支持王文采的系统,把 铁破锣属移入升麻族,并认为修改过的升麻族是毛莨科中一个非常自然而以特殊的类群,除一系列形态特征不同于金莲花亚科的其它属外,该族植物不含毛莨科特征性成分—毛莨甙或木兰花碱,而含有独特的四环三萜式成分(Anemonopsis 是否含此成分,尚待研究)及呋喃色酮类化合物,染色体组分中,具5-6对大m的染色体,应独立作为一个新亚新——升麻亚科(Cimicifugoideae),推测本亚科与金莲花亚科均来自毛茛科的祖先型。升麻亚科中,铁破锣属保留了很多原始特征,如单叶、无花瓣等,作者将其提升为族—铁破锣族(Beesieae)。伴随单叶往复叶的演化过程,升麻亚科的原始群(类似铁破锣族)分化为两支:一支的染色体演化较慢,但果实和种显示出明显的分化,形成升麻族(Cimicifugeae, s.str.),包括垂果升麻属(Anemono psis)、升麻属和类叶升麻属;另一支的花瓣、花粉和染色体的演化水平较高,形成黄三七属,作者将其独立为一个新族——黄三七族(Soulieae),除上述系统处理外,本文提供了包括升麻亚科所有属种的检索表。

Identificador

http://ir.ibcas.ac.cn/handle/151111/163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0205

Idioma(s)

ch

Fonte

汪小全.毛茛科升麻族(广义)的系统学研究.[中科院植物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资料索取号:SS/:6/1992

Palavras-Chave #植物学 #毛茛科 #金莲花亚科 #升麻亚科 #升麻族 #铁破锣族 #黄三七族 #系统学 #Ranunculaceae #Helleboroideae #Cimicifugoideae #Cimicifugeae #Beesieae #Soulieae #Systematics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