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系"杂优利用研究
Data(s) |
1981
|
---|---|
Resumo |
我国湖南黔阳农校于1964年开始水稻雄性不育研究,197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此项研究,当年冬,黔阳农校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植株,为我国杂交水稻育成打开了突破口。1970年广东等省相继成立杂优协作组,1971年从湖南引入野败材料,开始了全国性的对水稻野败材料的研究。1972年被列为全国重大科研项目,有19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成立了协作组。同年,江西、湖南等省利用野败材料育成“二九矮”、“珍汕97”、“二九南I号”、“71-72”等第一批籼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1973年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先后分别利用上述雄性不育系较大群体上获得“IR24”、“IR661”及“泰引一号”、“水田谷6号”等强恢复系,宣告我国水稻“三系”配套,制出第一批强优杂交水稻组合,取得了水稻杂优利用的重大突破。1974年,广西、广东、上海等省市在5600亩大面积上进行生产鉴定,证明取得显著增产效果。1976年全国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到1979年单广东省种植面积就为190万亩,一般可比当家种增产2-3成。水稻“三系”杂优利用已成为我国水稻大面积增产的重要措施,经济效益巨大,1981年国家科委授予全国杂优协作组特等发明奖,广东省杂优协作组为全国五个重点获奖省区之一。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梁承邺、梁敬焜、黄毓文、陈宝源、何炳森、杨宝善、黄雪卿、王学海、凌定厚 等.水稻"三系"杂优利用研究.1981 |
Tipo |
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