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resultados para HIV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天然免疫分子TRIM5α(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5α)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宿主细胞内逆转录病毒限制因子。在灵长类动物细胞中,TRIM5α蛋白可以在病毒进入细胞后、逆转录前的阶段抑制HIV-1、N-MLV和EIAV等逆转录病毒的复制。由于TRIM5α分子的作用,绝大部分旧大陆猴(Old World monkey)都不能感染HIV-1。而在新大陆猴(New World monkey)中,鹰猴是唯一不感染HIV-1的灵长类动物。研究证明,鹰猴细胞中存在的TRIM5-CypA融合蛋白(owl monkey TRIM5-CypA,omTRIMCyp)介导了抗HIV-1的作用,从而使鹰猴不能感染HIV-1。研究证明,平顶猴是旧大陆猴中唯一报道可以感染HIV-1的灵长类动物,但是其感染HIV-1的机制并不清楚。根据现行的灵长类动物分类学,原属平顶猴群体(M. nemestrina group)的三个亚种分为猕猴属的三个不同种:巽他平顶猴(Sunda pig-tailed macaque,M. nemestrina),北平顶猴(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M. leonina)和明打威猴(Mentawai macaque,M. pagensis)。本论文对中国云南境内北平顶猴TRIM5基因座和感染HIV-1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PCR和测序对北平顶猴基因组TRIM5基因座进行分析,发现一个CypA假基因的cDNA通过逆转座机制插入至TRIM5基因座的3’-UTR区域,形成了一个不同于鹰猴TRIM5-CypA的新型融合基因npmTRIMCyp(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 TRIM5-CypA)。通过RT-PCR对npmTRIMCyp融合基因的转录本进行分析,我们鉴定出npmTRIMCyp共有3种不同的选择性剪接产物,分别为npmTRIMCypV1-V3。进一步克隆和测序这3种不同选择性剪接体,通过丰度和序列分析证实:npmTRIMCypV2是优势剪接体,可能在该融合基因产物的功能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北平顶猴npmTRIMCyp融合基因主要转录本中外显子7和8均被剪切掉。外显子7剪接丢失机制源于TRIM5第6内含子内 3’剪接位点的G/T突变。我们克隆了npmTRIMCyp融合基因cDNA的蛋白编码区ORF,并构建了重组表达npmTRIMCyp的载体,转染HeLa和HeLa-T4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通过感染HIV-1证实,npmTRIMCyp融合蛋白不能够限制HIV-1的感染和复制,这可能是北平顶猴作为旧大陆猴中唯一对HIV-1易感的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通过HIV-1感染灵长类动物PBMCs实验证实,北平顶猴可以感染HIV-1。npmTRIMCyp可以有效地限制HIV-2ROD的复制,但对SIVmac239只有十分微弱的限制活性。通过构建鹰猴omTRIMCyp和北平顶猴npmTRIMCyp的置换剪接体(SWAP-1和SWAP-2),转染融合基因及其置换剪接体的CRFK细胞激光共聚焦实验证明,npmTRIMCyp、SWAP1和SWAP2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胞浆中。稳定表达融合蛋白和置换剪接体的CRFK细胞感染HIV-1-GFP-VSVG分析表明,含omTRIMCyp外显子7的SWAP-1和SWAP-2均具有限制HIV-1活性,但SWAP-1的活性更强一些,这表明TRIM5结构域的外显子7可能在介导对HIV-1的限制活性中发挥了协同辅助作用。免疫共沉淀研究表明,npmTRIMCyp不能识别和结合HIV-1的衣壳蛋白。对北平顶猴中介导识别逆转录病毒区域的基因组部分进行了测序,共鉴定出46个多态性位点,表明在北平顶猴识别逆转录病毒衣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多态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而化合物B1的抗HIV活性差。表明化合物B1的C-4’位-CH2被-NH取代,同时C-3’位-CH3修饰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B2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B2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HIV-1蛋白酶、重组的HIV-1逆转录酶及整合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B2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细胞系的作用。化合物B2抗HIV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HIV/AIDS患者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分析 疱疹病毒是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8种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及AIDS进展、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为了解HIV/AIDS患者人类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我们检测了30例AIDS患者、40例HIV携带者及70例正常对照的液标本中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采用PCR法检测EB病毒(EBV)、疱疹病毒6型(HHV-6)、疱疹病毒7型(HHV-7)及疱疹病毒8型(HHV-8)。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中HSV-1、HSV-2、VZV、CMV、HHV-6、HHV-8 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其中AIDS患者VZV感染率与HIV携带者有显著性差异;在AIDS患者中多种疱疹病毒共感染普遍存在,必须重视HIV/AIDS患者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防治。 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了解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0%)。83.3%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存在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现象。感染HIV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检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全身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从目前HIV-1的流行趋势来看,HIV-1 C亚型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流行株之一,因此,针对HIV-1 C亚型的疫苗设计颇为重要。gp120作为HIV-1的包膜糖蛋白,能够诱导广泛的中和抗体反应,中和进入机体的病毒粒子,阻止病毒早期感染,所以本实验选取HIV-1 C亚型密码子优化的gp120作为免疫原进行研究。目前的疫苗研究中,腺病毒载体是较理想的病毒载体之一,具有安全性好、外源基因容纳量大、感染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我们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构建了表达HIV-1 C亚型密码子优化的gp120的重组腺病毒vAd-gp120,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了gp120蛋白的表达。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的细胞。经抗原致敏的DC可通过MHC-Ⅰ、MHC-Ⅱ途径递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从而激发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我们利用Amaxa系统将HIV-1 C亚型gp120基因转入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构建了以DC为载体的治疗性疫苗,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负载gp120的DC能够显著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CD8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以及促进CD8T细胞分泌++IFN-γ,为下一步DC治疗性疫苗的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90%以上的HIV感染者而言,现有FDA已批准的抗HIV药物的价格十分昂贵。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但HIV感染者已遍布全国,其数量正急剧增长,这必将对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建设产生严重影响。为预防艾滋病蔓延,我们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务必研制开发有我国特色的、高效的、便宜的抗HIV药物。因此,我们在抗猴逆转录D型病毒(SRV1)活性研究基础上,对SM458等24个青蒿素衍生物进行了抗HIV-1活性的深入研究。同时,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还研究了20个天然化合物和中草药配方。除应用MTT比色法外,我们还采用了另外3种体外抗HIV-1活性研究的实验,如合胞体形成抑制,间接免疫荧光法(IFA),p24半定量ELISA等。此外,我们还研究了SM458、SM486和肝龙与AZT的协同作用,并进一步重复了SM458和SM486抗SRV1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AZT的抗SRV1/HIV-1活性十分显著,SM458和SM486 也有较高的抗SRV1活性,其选择指数均接近100;但除了SM458较稳定地表现微弱的抗HIV-1活性外,其它23个青蒿素衍生物没有活性;为初步探索SM458和SM486抗SRV1/HIV-1活性差异的机理,我们进行细胞融合阻断实验,结果表明其作用靶点并非融合。由此说明:SRV1虽然与HIV-1同属灵长类逆传录病毒,但以SRV1进行的抗病毒研究结果,不能完全与抗HIV-1的活性相符合,必须以直接用HIV-1所做的研究为依据。令人鼓舞的是,肝龙表现稳定的抗HIV-1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其它19个样品中,仅桑黄素、桑白皮和GE-II表现很微弱的活性,JK028和V1-1-Na有待确证。SM458、SM486和肝龙与AZT无协同作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Racemic cis-BCH-189 can be resolved to (-)-enantiomer (lamivudine) and (+)-enantiomer by esterification of cis-2-hydroxymethyl-5-(N-4(')-acetylcytosine-1'-yl)-1,3-oxathiolane and (+)-menthyl chloroformate in CH3CN with pyridine as base. The two diastereomers of ester were seperated by recrystallization in methanol at 0degreesC. Lamivudine was obtained by deprotection of (-)-diastereomer with high yiel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谷胱甘肽作为病毒包络蛋白的模拟物,用NMR方法研究了与具有抗爱滋病病毒活性杂多酸HPA-23的作用.对不同配比的HPA-23和谷胱甘肽混合物的1H和183WNMR谱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均以C末端COO-与HPA-23骨架的钨原子配位,还原型谷胱甘肽侧链上的巯基(SH)也参加配位.COSY谱证明了SH配位为慢交换反应.早在七十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1,2].最近报道[NH4]18[NaSb9W21O88]·24H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性,在法国已进入临床应用[3].但从分子水平研究杂多酸化合物抗病毒的机理.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报道.而作为病毒可以广义地看作由一个蛋白外壳包裹,内部则为核酸.爱滋病病毒同样由两层蛋白所包裹,与宿主细胞发生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层包络蛋白(GP120)[4],该蛋白的活性组份是一个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T(Ala-Ser-Thr-Thr-Thr-Asn-Tyr-Thn)肽段[5].我们以容易得到的三肽一谷胱甘肽作为病毒包络蛋白的模拟物,用NMR方法研究杂多酸HPA-23与它的作用.结果表明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均以C末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