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resultados para NADPH desidrogenas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探讨了NADPH氧化酶在X射线诱导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Gy X射线辐照后细胞内活性氧(ROS)明显增加,在用NADPH氧化酶抑制剂处理后再辐照,则细胞内ROS降低到未辐照水平;同时辐照后NADPH氧化酶细胞质亚基p47phox在细胞质积聚并和细胞膜亚基gp91phox结合;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ADPH氧化酶的关键亚基gp91phox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说明,NADPH氧化酶可以被X射线激活,由其介导产生的ROS在X射线诱导HeLa细胞损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Oxidative damage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X-ray-induced cell death. Radiolysis of water molecules is a sourc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that contribute to X-ray-induced cell death. In this study, we showed by ROS detection and a cell survival assay that NADPH oxidas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X-ray-induced cell death. Under X-ray irradiation, the up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NADPH oxidase membrane Subunit gp91(phox) was dose-dependent. Meanwhile, the cytoplasmic subunit p47(phox) was translocated to the cell membrane and localized with p22(phox) and gp91(phox) to form reactive NADPH oxidase. Our data Suggest,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NADPH oxidase-mediated generation of ROS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X-ray-induced cell death. This suggests a new target for combined gene transfer and radiotherapy.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ake an important signalling role in angiogenesis.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produce ROS in cells, multicomponent non-phagocytic NADPH oxidas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OS that contribute to angiogenesis. In the present work,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H2O2 on angiogenesis including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HUVECs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new vessel formation in chicken embryo CAM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and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ti-angiogenesi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H2O2 dose-dependently increased the generation of O-2(-) (superoxide anion) in HUVECs, which was suppressed by DPI (diphenylene iodonium) and APO (apocynin), two inhibitors of NADPH oxidase. H2O2 at low concentrations (10 mu M) stimulat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but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hibited both. Similarly, H2O2 at 4 nmol/cm(2) strongly induced new vessel formation in CAM, while it suppressed at high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4 nmol/cm(2)). Also, H2O2 (200 similar to 500 mu M) could stimulate apoptosis in HUVECs. All the effects of H2O2 on angiogenesis could be suppressed by NADPH oxidase inhibitors, which suggests that NADPH oxidase acts downstream of H2O2 to produce O-2(-) and then to regulate angiogenesis. In summar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2O2 as well as O-2(-) mediated by NADPH oxidase have biphasic effects on angiogenesis in vitro and in vivo.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Alcaligenes eutrophus H16染色体DNA中扩增并克隆了调控聚-3-羟基丁酸(poly-3-hydroxy-butyrate,PHB)生物合成的两个关键酶基因:依赖NADPH的乙酰乙酰CoA还原酶基因(phbB)和PHB合成酶基因(phbC)。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了克隆结果,并表明克隆的基因与国外所报道的有很高的同源性。经过基因拼接,构建了块茎特异性表达的高等植物表达载体pPSAGB(嵌合phbB)、pBIBGC(嵌合phbC)和pPSAGCB(嵌合phbB和phbC)。并以试管薯(microtuber)为外植体经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了虎头、京丰、Bintje、Favorita、高原4号和88-5共6个马铃薯品种,获得49个株系。经PCR检测导入phbB的株系共有44个,对其中30个株系进行DNA dot blot分析,结果表明phbC导入呈阳性的株系有20个。深入的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中国传统药用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半合成衍生物如蒿甲醚等是一类新型的抗疟特效药,特别是对抗氯喹的恶性疟疾和脑型疟疾有很好的疗效。由于青蒿素在植物中的含量极低,使得其价格很高,特别是对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因此如何提高青蒿素的产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各种传统的育种、生理生化手段和细胞培养技术均未取得较好的结果,因此,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青蒿素产量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论文围绕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一、中药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大肠杆菌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利用RT-PCR方法,从中药青蒿高产株系001中克隆到的中药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ADS) cDNA, 其推测编码蛋白与前人报道的有两个位点的突变。将其开放阅读框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携带有HIS6表达标签的紫穗槐二烯合酶重组表达载体pETADS。将pETADS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 (Isopropyl-beta -D-thiogalactoside)诱导重组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琼脂糖柱纯化。纯化蛋白加入酶促反应体系(含FPP),GC-MS分析酶促反应体系的正己烷萃取物,结果显示重组紫穗槐二烯合酶可以催化FPP向紫穗槐二烯的转化。体外酶促动力学分析表明,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并没有影响到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催化活性。基因组DNA杂交表明,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在001株系基因组中至少有4个拷贝。 二、中药青蒿鲨烯合酶的大肠杆菌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将经RACE方法克隆到的中药青蒿鲨烯合酶cDNA(AF302464) 开放阅读框的3'末端截短99 bp,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Nco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和C端均携带有HIS6表达标签的鲨烯合酶重组表达载体pETSSA。将pETSSA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 (Isopropyl-beta-D-thio galactoside)诱导重组鲨烯合酶的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琼脂糖柱纯化。纯化蛋白加入酶促反应体系(含FPP和NADPH),GC-MS分析酶促反应体系的正己烷萃取物,结果显示重组鲨烯合酶可以催化FPP向鲨烯的转化。青蒿鲨烯合酶的功能鉴定,为进一步利用反义或RNAi技术限制甾类生物合成,从而提高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提供了基础。 三、中药青蒿法呢醇合酶原核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将经RACE方法克隆到的中药青蒿倍半萜合酶cDNA ( AF304444) 开放阅读框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Nco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和C端均携带有HIS6表达标签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0SESQ。将pET30SESQ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 (Isopropyl-beta-D-thioga lactoside)诱导蛋白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琼脂糖柱纯化。纯化蛋白加入酶促反应体系(FPP),GC-MS分析酶促反应体系的正己烷萃取物,结果显示此重组酶可以催化FPP向法呢醇的转化。 四、中药青蒿FPS、ADS双功能酶基因的构建、表达与功能鉴定 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两步连续反应的酶: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和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基因进行融合,经大肠杆菌表达后鉴定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了双功能酶活性。进一步将融合酶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中,发酵后检测紫穗槐二烯的含量,并与同时转入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和紫穗槐二烯合酶单个基因的酵母、单独转入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的酵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转入双功能酶的酵母发酵获得的紫穗槐二烯含量要比两个对照酵母高,这表明,获得的双功能酶的催化效率要比两个单独酶的催化效率高。 五、过量表达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对青蒿中青蒿素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将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转入青蒿株系001,分子检测证明,紫穗槐二烯合酶整合到了青蒿基因组中并在mRNA水平得到了高效表达。部分转基因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有明显增加,最多的比001株系提高了41%。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含量测定表明,转基因青蒿株系的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含量最多的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7%和79%。这些结果表明,紫穗槐二烯合成在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是一个限速步骤,同时,也显示青蒿酸或二氢青蒿酸的进一步转化也可能是青蒿素生物合成中下游的限速步骤。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质膜上存在一种富含甾醇物质的液相有序膜脂微区,被称作脂筏 (lipid rafts或lipid microdomains)。这种小的膜微区可以通过在质膜上的侧向移动,聚集形成较大的片状结构,而与微区相关联的蛋白可以通过脂筏的这种聚合作用而凝聚分布于特定的亚细胞结构上。脂筏区域在真菌和动物质膜上具极性分布,并参与细胞的极性形态建成和运动。最近,通过生物化学研究证实,脂筏也存在于植物细胞,然而迄今为止,脂筏与植物细胞极性生长相关联的直接功能证据尚未见报道。 NADPH氧化酶 (NOX,在植物中又称为 Rboh) 产生的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可能是调控植物细胞(包括花粉管、根毛和墨角藻合子等)极性生长的通用信号机制。花粉管作为研究细胞极性控制的一种理想模式系统,已被许多信号转导调控研究所采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一种能螯合甾醇类物质的多烯类抗生素filipin破坏脂筏结构,以探讨脂筏极化对ROS介导的白杄花粉管极性生长的作用。 我们首次在白杄 (Picea meyeri) 花粉管上应用一种全新的苯乙烯基染料di-4-ANEPPDHQ,成功地在活体细胞上观察到脂筏在花粉管生长顶端的极性分布模式。通过脂筏和甾醇在质膜上的相似定位清楚表明:在花粉管极性生长过程中,存在富含甾醇类物质的质膜微区在花粉管生长顶端的极化现象。 氮蓝四唑(NBT)的还原和二氯二氢荧光素(H2DCF)的氧化均显示,在活跃生长的花粉管顶端区域存在一个以顶端为基底的陡峭ROS梯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ROS在细胞极性生长过程中的信号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生长花粉管的亚顶端位置有另一类性质的活性氧组分存在,该ROS组分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相关。研究结果首次揭示,在快速生长的花粉管中同时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ROS组分。 ROS是一种寿命很短而且容易扩散的分子,NADPH氧化酶产生的ROS信号在细胞伸长位点的准确定位是调控极性生长的必要条件。免疫共定位实验显示,NOX成簇极化分布于花粉管的生长顶端。使用filipin进行甾醇的螯合会破坏膜的异质性,干扰NOX簇在生长顶端的定位,减少了顶端的ROS形成,消弱了胞质Ca2+ 浓度梯度,进而抑制了花粉管的顶端生长。 在纯化质膜的基础上,我们使用Triton去垢剂处理结合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了抗去垢剂抽提的质膜微区 (Detergent-resistant microdomains, DRMs)。通过免疫印迹分析证实,NADPH氧化酶部分地存在于DRMs中。非变性胶活性实验证明,该酶需要脂筏定位来保持酶活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正常的细胞极性生长中,脂筏招募并运载NADPH氧化酶到花粉管的生长顶端,并为NOX及其活性亚基的有效互作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由此保证了NOX蛋白产生ROS的较高酶活性,进而维持花粉管的极性顶端生长。 总之,甾醇螯合对白杄花粉管生长影响的研究,为脂筏极化在花粉管极性生长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基于以上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结果,我们针对花粉管中富含甾醇的脂筏微区和NOX功能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种假说模式:(1) 植物细胞质膜上的脂筏为信号分子ROS在特定位点的聚集提供了物理载体;(2) 脂筏的完整性和甾醇依赖性对NOX的定位和活性是必要的,并为花粉管细胞极性产生和维持所必需。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脂筏在花粉管顶端的极化,以及作为关键生长因子的NOX在质膜脂筏中的定位,对花粉管的高度极性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合膜上包含有捕光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必需的四类跨膜蛋白复合体,即PSII、PSI、Cytb6f和ATP合成酶,其中PSI利用吸收的光能诱导电子从膜内侧的PC传递至相对一侧的铁氧还蛋白,被还原的铁氧还蛋白在FNR(Fd-NADP+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NADPH,因此关于PSI的研究是光合作用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阐明PSI的结构和功能,本论文分别研究了热对PSI的影响和光诱导的PSI核心复合物(CPI)的积累过程: 1.以菠菜PSI颗粒为材料研究了热处理对PSI复合物的降解和失活作用; 2.以衣藻叶绿素暗合成突变体y-1为材料研究了类囊体膜形成过程(即光诱导的转绿过程)中PSI中CPI的变化。另外,由于膜脂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本论文还研究了y-1突变体转绿过程中光合膜脂、脂肪酸的变化。 一.应用光谱学、氧电极和变性电泳等技术研究了高温(25oC~80oC)对PS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 在热处理过程中,683nm组分(主要归属于LHCI)的吸收峰强度有显著的下降并发生峰位蓝移现象,显示该组分对热处理最敏感,首先遭到破坏。 2. 77K荧光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728 nm处的峰强和峰位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F728-F720和F680的比率下降,说明热处理抑制了LHCI 680向LHCI 730以及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 3. SDS-PAGE显示PSI核心蛋白PsaA/B亚基以及LHCI亚基在热处理情况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和聚合。为了能够显著地观察到热处理对PSI多肽降解的影响,实验采用了更高的温度处理方法,结果显示,90oC、100oC时PsaA/B亚基完全降解,而LHCI亚基仍有少量存在,说明PSI核心蛋白PsaA/B比LHCI亚基具有更高的热敏感性。 4. 推测热处理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机制是,捕光天线首先从PSI反应中心分离,随后发生了反应中心光化学反应的抑制,直至最后多肽的严重降解。 5.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PSI蛋白二级结构的研究显示,PSI颗粒在60oC以上时发生了明显的蛋白构象变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构象的变化越来越大,表明PSI蛋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热变性温度,PSI蛋白酰胺I带(1700~1600 cm-1)二级结构的解析表明热处理过程中二级结构的主要变化是α-helical的下降和β-sheet的增加。 6. 利用CD光谱技术研究了热处理对PSI色素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破坏了PSI色素蛋白复合物中色素的蛋白微环境,归属于LHCI的Chlb(645 nm处组分)在较低的温度处理条件下(25~60oC)蛋白微环境即发生破坏;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70和80 oC),478 nm处(主要归属于LHCI的Chlb)和498 nm(归属于类胡萝卜素)处的CD信号强度快速下降,说明在高温条件下LHCI比核心复合物更敏感。 7. 研究发现,PSI的摄氧活性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70oC时几乎完全失去摄氧能力,表明70oC时PSI复合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可能是由于热处理过程中色素的蛋白微环境以及蛋白结构尤其是PSI核心蛋白PsaA/B中跨膜α-helix的构象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二.主要运用温和电泳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了暗培养4天(脱绿)的y-1突变体在光照诱发的转绿过程中PSI的核心色素蛋白复合物(CPI)及其叶绿素脱辅基蛋白PsaA/B的变化。 1. 暗培养4天的衣藻脱绿细胞中,PSI的主要色素蛋白复合物-CPI完全缺失,然而核心多肽PsaA/B仍有一定量的积累,同时检测不到P700的含量。 2. 当脱绿的y-1细胞转移至光照下时,伴随着叶绿素的合成,色素蛋白复合物CPI和PsaA/B脱辅基蛋白的合成也逐渐达到正常水平,说明叶绿素和PsaA/B蛋白进行组装并形成了具有功能的PSI反应中心,P700含量也得到了恢复。 3. 实验证明了光照是形成光合系统色素蛋白复合物的重要前提。同时发现,叶绿体基因编码的PSI核心多肽PsaA/B能够在暗条件下合成。而根据资料(Berends et al.,1987)报道,在豌豆、大麦的黄化体中不能合成PsaA/B蛋白,这可能是由于在脱绿的y-1细胞中叶绿体仍然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小和形状,而在叶绿体的被膜上定位着多种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系统。 三. 利用薄层层析及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转绿期间y-1突变体光合膜脂和脂肪酸组成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光照能够促进各种脂的积累并影响脂的组成,同时有利于脂肪酸脱饱和酶的激活。MGDG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明显升高,表现为16:0及18:1的下降,以及16:4,18:2和18:3(9,12,15)等的升高,说明光照促进了MGDG sn-2位的16:0脱饱和为16:4以及sn-1位的18:1脱饱和为18:3,也说明MGDG是脂肪酸脱饱和的重要底物。 2. 已有的资料(Ohnishi和Yamada,1980;1983)指出PG及其sn-2位的16:1(3t)的合成是光依赖的,而本实验中,在衣藻的黄化细胞中含有相当量的PG及其特有的16:1(3t)(22.80%),且转绿过程中变化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黄化的y-1细胞中叶绿体的形状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说明叶绿体被膜上的相应酶系统才是PG合成的必需因素。 3. 相比于脱绿的y-1细胞,光照12小时后,各种脂中18:2的百分含量有显著的增加,这来源于18:2是脂肪酸脱饱和的重要中间产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抗病研究一直是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它不仅能从形态结构到分子基础对植物抗病进行机理的阐释,而且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值。 玉米基因组中Hm基因是编码一种依赖NADPH的HC-toxin 还原酶。Hm基因的序列和玉米,矮牵牛及金鱼草中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 reductase,DFR)基因的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水稻中Hm同源基因YK1的研究表明,过表达YK1后植物抗胁迫能力增强。本实验室从小麦中克隆得到了Hm同源基因WHM,由于在双子叶植物中不含有Hm的同源基因,为了检测WHM在双子叶植物中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我们选取了烟草为模式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WHM基因cDNA全长1255bp,编码361个氨基酸,WHM基因序列与Hm基因序列具有78%的同源性。为分析此基因在双子叶植物中的功能,我们构建了WHM基因的pBI121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叶圆片法转化烟草,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同时我们还构建了WHM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诱导了WHM蛋白的表达。对转基因烟草进行抗病与抗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烟草叶片接种烟草黑胫病菌后,转基因烟草的抗病能力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烟草;烟草叶片接种黑胫病菌后,与对照烟草相比,转基因烟草积累了更多的H2O2,具有更高的POD活性。烟草种子在含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萌发一定时间后,发现对照烟草的根长变化倍数高于转基因烟草的根长变化倍数,说明转基因烟草对NaCl浓度变化不敏感,尤其是在高浓度时,转基因烟草的生长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烟草。我们还对IPTG诱导的WHM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总蛋白进行了DFR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WHM蛋白在总蛋白中能够竞争性的结合NADPH,但是由于蛋白没有进行纯化,其是否具有DFR的活性还不能确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构建依赖NADPH的乙酰乙酰CoA还原酶基因(phbB)的衣藻表达载体, 用石英砂VOTEX转化技术, 将phbB基因导入细胞壁缺陷的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cc-849)中, 用含有10 mg/mL的Zeomycin的平板培养基进行筛选和实验室保持培养, 得到了表达phbB基因的转基因藻株. PCR和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phbB基因已整合到莱茵衣藻基因组中. RT-PCR与DNA杂交的检测结果显示, 导入的phbB基因在衣藻中具有转录活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迄今为止,卡尔文循环是真核生物中唯一的二氧化碳固定途径。卡尔文循环利用NADPH和ATP将CO2转变成有机物,是自然界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虽然,卡尔文循环中的酶促反应过程早在1956年就已经阐明,多数参与光合真核生物卡尔文循环的酶/基因的起源也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循环的5个关键酶中FBPase和SBPase的起源问题依然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对处于光合真核生物进化的关键地位的两种绿藻——衣藻和团藻中的FBPase进行了研究,进而对真核FBPase和SBPase进行了分子系统分析,以探讨光合真核生物中卡尔文循环的起源。 本研究发现:不同于一般光合真核生物中FBPase具有“胞质型”和“叶绿体型”两种亚型(分别参与糖异生途径和卡尔文循环),衣藻和团藻的基因组中只有一个编码叶绿体定位的FBPase (FBPase1)基因;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BPase1具有叶绿体型FBPase特有的参与光调节的氨基酸片段插入。再结合别人的“衣藻中的FBPase1的酶活性受光调节”的实验证据,本文认为该FBPase1为叶绿体型FBPase。有意思的是,通过搜索衣藻和团藻的基因组,本文发现了一个新型的FBPase酶基因(fbp2)。RT-PCR结果和EST数据均显示该基因在这两种绿藻中具转录活性。通过组装EST序列,获得了衣藻fbp2的cDNA和相应的蛋白序列。分析显示两种绿藻fbp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Li+-敏感磷酸酶基序(motif)和II类FBPase特有的FBPase_glpX结构域(domain)。这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FBPase2)是II类FBPase。这是第一次在真核生物中鉴定得到这种原核型II类FBPase。分子系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衣藻和团藻的共同祖先可能通过一次古老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从放线杆菌亚纲的共同祖先中获得了该基因。由于放线杆菌亚纲II类FBPase具有胞质型FBPase的重要特征,因此推测所发现的FBPase2具有胞质型FBPase的特征。软件预测该FBPase2具有约20aa的信号肽,为叶绿体定位。再加上有研究表明衣藻的糖异生途径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因此本文认为衣藻和团藻中也有两个FBPase同功酶;但与其它光合真核生物不同的是,胞质型FBPase发生了丢失,取而代之的是原核型II类FBPase参与其叶绿体中的糖异生途径。这种FBPase的不同情形很可能与这两种绿藻中独特的代谢途径区室化有关。 I 在细菌中,果糖-1,6-二磷酸和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的去磷酸化是由果糖-1,6-/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F/SBPase)双功能酶催化的;但是,在光合真核生物中却是由底物特异的叶绿体型FBPase和SBPase分别催化的。通过结构域分析,本文发现细菌F/SBPase双功能酶可以划分为进化关系很远的两类(I类和II类)。通过选取来自更多细菌类群的代表序列,与真核FBPase和SBPase一起进行分子系统分析。结果显示,FBPase和SBPase既不是起源于I类F/SBPase双功能酶,也不是起源于II类F/SBPase双功能酶;而是分别起源于不同的真细菌I类FBPase。真核FBPase并没有与α-变形菌或蓝细菌FBPase聚在一起,却与不同类群细菌FBPase形成的clade形成姐妹枝。因此,尚不能明确真核FBPase起源于那类真细菌。真核SBPase形成的clade与ε-变形菌FBPase形成的clade在一起形成姐妹枝,表明SBPase很可能是通过一种未知机制起源于ε-变形菌的FBPase。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并结合其它研究事实,本文还对光合真核生物中卡尔文循环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芽抱杆菌属、酵母属二十株菌中筛选到一株优良伴生菌B529,与新选育出的产酸菌V6构成一新菌系B529-V6。新菌系B529-V6表现出了较强的高浓度L-山梨糖耐受能力、较高的底物代谢速率和较高的2-KGA转化能力,在8%山梨糖浓度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48h,糖酸转化率较对照菌系提高了5.94%;山梨糖浓度提高至10%,其生长代谢受影响程度较小,且能不同程度地利用葡萄糖和山梨醇为底物,合成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其发酵产物2-KGA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质量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对新菌系生长代谢规律及调控进行了研究,4M3罐和300M3罐发酵实验表明:种子培养基的碳源、葡萄糖/山梨糖浓度比、氮源、生长因子、接种种液质量及环境因子,均可影响新菌系的生长代谢。4M3罐发酵,新菌系具有周期短、糖酸转化率高等特点,连续4批发酵平均转化率较对照菌系提高10.18%,周期缩短23.7%。在300M3罐发酵试运行期间,新菌系糖酸转化率达到90.10%,较原生产菌系提高3.95%,发酵周期平均缩短1.3小时,显示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在东北制药总厂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了新产酸菌V6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分析了GC moL%含量,165rDNA同源性,鉴定其在系统发育学上应归入Ketoguloigenium 属,暂命名为Ketogulonigenium sp.V6。选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 IH对新产酸菌V6染色体DNA进行了部分消化,应用载体pGEM-3zf(+)构建了v6的基因文库。结合阳性转化子在以L-山梨糖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利用PCR技术从该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一株含有L-山梨糖还原酶(sR)基因的阳性克隆,并利用pET-32a(+)表达载体,实现了sR酶基因在大肠杆菌AD494(DE3)中的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测定SR融合蛋白分子量大约在65kD左右,除去硫氧化还原蛋白、S-Tag和His-Tag蛋白,可推测出天然sR酶蛋白分子量约53 kD左右,与从SR基因推测出的分子量大小相符。另外,SR酶学特性研究表明,还原型辅酶II(NADPH)是sR酶蛋白的最适电子供体,其最适反应pH为7.0,pH6.5时保持稳定,酶活力较高;最适反应温度为50 ℃,30 ℃时热稳定性较好;lmM的Cu~(2+),Fe~(3+)和Mn~(2+)对该酶活抑制作用较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获得L 山梨糖还原酶 (SR)整个操纵子序列 ,以 pGEM 3zf(+)作为载体构建了Gluconobactersp .S6基因文库 .结合转化子在以L 山梨糖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利用PCR技术筛选到一个含L 山梨糖还原酶基因的阳性克隆pGEM 3zf(+) sr3/E .coli,酶切鉴定插入片断长度约 5 .0kb左右 .以 pGEM 3zf(+) sr3/E .coli质粒DNA为模板 ,扩增SR结构基因 .PCR产物经测序验证为SR基因序列后 ,与表达载体Pet32a(+)相连 ,转化宿主大肠杆菌AD4 94 (DE3)对SR基因进行表达 ,并利用重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技术对SR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 ,对其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还原型辅酶II(NADPH)是SR酶蛋白的最适电子供体 ;SR酶蛋白的最适反应pH为 7.0 ,pH为6 .5时保持稳定 ,酶活力较高 ;最适反应温度是 5 0℃ ,30℃时热稳定性较好 .SDS PAGE电泳分析 ,SR融合蛋白的Mr 在6 5× 10 3 左右 ,由此推测出天然SR的Mr 在 5 3× 10 3 左右 ,与SR基因序列推测出的分子量大小一致 .图 13表 2参 6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s (CMEs) were prepared by adsorbing different dyes, including methylene blue (MB), toluidine blue (TB) and brilliant cresyl blue (BCB), onto glassy carbon electrodes (GCE) with anodic pretreatment.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of adsorbed dyes are fairly reversible at low coverages. The CMEs are more stable in acid solutions than in alkaline ones, which is mainly due to decomposition of the dyes in the latter media. They exhibit an excellent catalytic ability for the oxidation of nicotinamide coenzymes (NADH and NADPH). The formation of a charge transfer complex between the coenzyme and the adsorbed mediator has been demonstrated using a rotating disk electrode. The charge transfer complex decomposition is a slow step in the overall electrode reaction process. Some kinetic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Dependence of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CMEs on the solution pH is discuss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G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CME) was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 and Methylene Blue. The resulting CME exhibits effectiv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the oxidation of reduced nicotinamide coenzymes (NADH and NA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