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resultados para Moracea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首次报道了云南元谋盆地(虎跳滩土林、湾堡土林和新华土林)晚上新世的硅化木材植物群和山西太谷盆地晚上新世的炭屑木材植物群,分析了这两个盆地当时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为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和北方中部地区晚上新世气候变化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1。云南元谋盆地晚上新世沙沟组(相当于钱方等1991元谋组下部一、二段)化石木植物群包括:裸子植物1种,归属于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或红豆杉科(Taxaceae)穗花杉属(Amentotaxus);被子植物11种,分别归属于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大戟科(Euphorbiaceae)秋枫属(Bischofia)、榆科(Ulmaceae)榉属(Zelkova)、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壳斗科(Fagaceae)锥属(Castanopsi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属(Lagerstroemia)、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胡桃科(Juglandaceae)、豆科和壳斗科。其中三尖杉属或穗花杉属、楝科香椿属、豆科黄檀属、壳斗科锥属、青冈属、千屈菜科紫薇属、桑科桑属、胡桃科和壳斗科的化石木在我国为首次报道。依据植物群的组成,当时该盆地周围山地上的森林是以锥属、青冈属和三尖杉属或穗花杉属为主要分子的常绿针阔混交林,盆地内的树木包括楝科香椿属、大戟科秋枫属、豆科和千屈菜科紫薇属等植物;当时的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与印度同时代植物群相比,元谋植物群不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分子如龙脑香科植物,而在印度晚第三纪则常见热带雨林分子。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中印植物区系起源不同,以及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区域气候分异,从而导致中印古植物区系不同。 2.山西太谷盆地晚上新世小白组化石木植物群包括榆科(Ulmaceae)榆属(Ulmus)、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和桑科柘属(Cudrania),它们的标本保存为炭屑木材。该化石木群的发现,以及综合通过孢粉学研究得出的古气候研究结果,表明当时当地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化石木清晰的生长轮表明当时气候具明显的季节性。现代生态木材解剖学研究发现温带干旱地区植物群中导管分子壁的螺纹加厚比例较高、且明显。化石木标本导管分子壁具明显的螺纹加厚也表明盆地内为温带的气候类型。孢粉学研究和地层中丰富的石膏层也表明当时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波动,地层中多层炭屑的存在证明了当时气候条件下森林火频繁发生。这些炭屑木材的发现丰富了太谷盆地晚上新世植物群,为古植被重建和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为桑科(Moraceae)构树属(Broussonetia)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岛屿。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树皮纤维品质优良,自古就是造纸的优良原料;叶片可用作饲料;果实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环境适应性强,是迅速绿化荒山、荒滩和盐碱地的理想树种。因此对构树这些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日本和国内构树主要分布区域的的10种生态型及杂交构树共23份材料,摸索并改进了构树DNA的提取方法,建立了稳定的SRAP分子标记体系,以杂交构树组培苗为材料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条带信息较高的17对SRAP引物,以这些引物对23份构树材料进行PCR扩增和标记分析。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本实验首次将SRAP技术应用于构树的研究中,建立起构树稳定的SRAP-PCR反应体系;实验中对影响扩增的5个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20 μL 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最适浓度:模板DNA浓度80 ng/(20 μL),Mg2+浓度2.0 mM,dNTP浓度0.6 mM,引物浓度0.8 mM,Taq 酶浓度1.5 U/(20 μL)。 (2)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来的17对SRAP引物对21份不同生态型构树样本(21份材料指的是除两份杂交构树材料外的其它生态型构树,以下同)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439条带,平均每对引物25.5条,其大小介于100~1,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319条,占总数的72.67%。 (3)用Popgene1.32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Shannon信息指数(I)值为0.2275(0.2042),物种水平的Nei基因多样性(H)值为0.1336(0.1436),表明各生态型构树之间的平均遗传多态性不高,中国大陆各生态型构树Shannon信息指数(I)值仅为0.1675(0.2271),物种水平的Nei基因多样性(H)值为0.1039(0.1540),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构树的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4)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生态型构树按距离关系远近及分布区域可划分为不同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57附近,对21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其可分为两个群体,一类为日本生态型,另一类为中国生态型,表明日本构树与中国野生种构树种源遗传相似性较小。中国各生态型构树在遗传相似系数0.91处可分为5类,总体而言,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构树遗传相似度较高。对杂交构树分析表明,其亲缘关系与日本构树(母本)更接近。 (5)日本及杂交构树的SCAR标记。本研究找到两条日本及杂交构树的特异性条带,回收、测序,再根据序列往里重新设计引物,转变成稳定性更好,更直观的SCAR标记,这为挑选性状优良的日本及杂交构树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其育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一条片段经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与拟南芥磺基转移酶家族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Figs (Moraceae)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gaonidae) constitute a famous reciprocal mutualism in which figs provide some female flow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g wasp offspring while the fig wasps pollinate Fig flowers. However, figs also host man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