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resultados para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An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TCP-BES) in MS Windows environment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work in the laboratory. The system contains the data of about 28 000 spectral lines and a function of ICP spectral simulation,so it would be very helpful for line selection. The system also contains the Kalman filter and factor analysis programmes written with MS Visual Basic(version 4.0), which can be used for spectral interference correction and peak position optimization. A large amount of real spectral scanning data of rare earth elem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for user's references.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de the system more useful and practic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A method to assign a single number representation for each atom (node) in a molecular graph, Atomic IDentification (AID) number,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unts of weighted paths terminated on that atom. Then, a new topological index,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ID) number is developed from AID. The MID is tested systematically, over half a million of structures are examined, and MID shows high discrimination for various structural isomers. Thus it can be used for documentation in th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13 NMR information system.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CIAC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ystem of Rare Earths is composed of three subsystems, namely, extraction data,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reference dat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atabases pertaining to the extraction of rare earths and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ata retrieval and optimization and between the structures of the extractants and the efficiency with which they are extracted. Expert systems for rare earth extra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are described, and an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o the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compounds of the rare earths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is reporte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作为诊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处方治疗,在HIS中却缺少必要的监控与指导。在HIS标准化推进的同时,更应该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研究,结合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设计开发了“中药处方配伍”监控系统,提供了临床用药指导功能,使其作为HIS的一个子系统能够实时的对医生处方进行监控,使临床医药人员记得更多、更准、更细,以降低药源性疾病,提高用药质量,加强用药管理,避免医疗纠纷。

Relevância:

90.00% 90.00%

Publicador:

Resumo:

Sustainable water use is seriously compromis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due to the huge water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e, the largest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the ecosystem model with emergy analysis is presen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irrig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rrigated cropping systems. Since the traditional emergy method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components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dynamic emergy accounting is in its infancy, it is hard to evaluate the cropping system in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or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change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 ecosystem model (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 (VIP) model) is introduced for emergy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Some raw data, collected by investigating or observing in conventional emergy analysis, may be calculated by the VIP model in the new approach.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 of this new approach, we use it to assess the wheat-maize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 at different irrigation levels and derive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irr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dex of eco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CP. The results show,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irrigation in this region should be 240-330 mm per year in the wheat system and no irrigation in the maize system, because with this quantity of irrigation the rotation crop system reveals: best efficiency in energy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ity = 6.05E + 4 sej/J); highest sustainability (renewability = 25%); lowest 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 3.5) and the greatest sustainability index (Emergy Sustainability Index = 0.47)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 in other irrigation amount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new approach is broad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emergy analysis and the new approach is helpful in optimiz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resource-savings and maintain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国东北样带(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是位于中纬度温带以降水量作为主要驱动因素的陆地样带。本文的工作以此作为研究平台,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c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EIS)以及Microsoft Excel 7.0软件包建立了样带的地理数据库和植物多样性数据库,包括气候数据库、植被数据库、遥感数据库和内蒙内C_4植物数据库以及样带内生态系统特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利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方法对NECT内的生物群区进行了划分。 主要是确定了生物群区间过渡带的位置与宽度,并预测了在全球变化三种模式下NECT内生物群区,尤其是过渡带的变化图景。湿度升高2 ℃后,过渡带的面积都呈扩大化的趋势。森林区对于降水量的变化反应很敏感。荒漠灌丛(即荒漠草原类型)由于其水热条件处于样带内较极端类型,因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反应也比较敏感。 2. 研究了NECT内的α、β多样性以及包括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区系地理成分等在内的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的梯度变化规律。 研究了样带内的多样性梯度,提出了在样带内存在的α多样性测度问题以及β多样性沿样带的变化规律:样带内由东到西,β多样性逐渐升高,群落内物种被替代的速率变慢;两种植被类型边界上的两个样地之间的相似程度由东到西呈上升趋势;同一类型群落之间的物种周转率比不同类型群落间的物种周转率相对要低。同时将各个环境因子与α、β多样性作了回归分析,找出样带内决定α、β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指标。 样带内沿43.5°N一线附近植物群落的生活型共有17类,水分生态型8类,区系地理成分包括17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群落特征沿样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生活型分布的历史地理原因。 3. 对样带气候-NDVI间的关系以及植被-NDVI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利用来自气象卫星的遥感数据一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数值化后的样带1:100万植被图进行叠加,找到NECT内每种植被类型对应的NDVI值。样带内共有植被类型147种,反映在NDVI变化上的植被类型有106类。其中,自然植被101种。 影响年均NDVI分布的因子主要有经度、辐射日照百分率及7月温度,与经度呈正相关,与辐射日照时数及7月温度呈负相关。回归方程如下: NDVI = -220.426 + 3.273Lon - 80.338Ratio - 1.962T_7 (R~2 = 0.9714, F = 521.52, p < 0.001) 4. 研究了NECT内的光合功能型。 主要包括内蒙古地区的C_4植物及其生态地理特性。揭标C_4植物的分类群特性、生活型、水分生态型与区系地理成分等生态学特性。C_4植物分布的科属极其集中。C_4光合型为维管植物某些分类群(科、属、种)的特性,为它们固有的遗传特性。推断C_4起源于草本的某些科属。C_4植物为喜热、耐旱的类群。世界种、泛热带种、泛地中海种C_4植物较集中。 样带内的C_3、C_4功能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样带内C_4和C_3光合型植物组成比例由东到西表现出两高两低的趋势。分布主要与年均温和降水量呈显著相关。 提出了一种新的C_3、C_4鉴别方法。即根据野外测定的光合数据建立了C_3、C_4的判别模型: f_1(x) = -1.5493 + 0.1427Pn + 0.1035Tr + 0.3768ΔT + 0.1000Gs f_2(x) = -15.6142 + 1.0542Pn - 0.2503Tr - 0.2957ΔT + 0.6491Gs 最后,综合7个GCMs模型(GFDL,GISS,LLNL,MPI,OSU,UKMOH,UKMOL)的输出结果,利用此结果和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模拟了样带内生物多样性的窨分布格局,并预测了末来全球变化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从物种和景观两个组织水平上研究了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生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基于锡林河流域地理信息系统各环境因子的专题数据,利用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了锡林河流域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锡林河流域野外调查数据,运用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了重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mc Correspondence Analvsis,CCA)方法分析了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锡林河流域地理信息系统各环境因子的专题数据,研究了锡林河流域植被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了植被类型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放牧样地的样方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压力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基于多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采用建模和对比等方法,研究了定居放牧方式下植被状况空间变化规律及植被状况时空变化与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锡林河流域各个环境因子都具有自己的空间特征尺度,共同形成多尺度等级体系,按特征尺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如下3个组: ·小尺度组(15km左右):有机暖、全N的较小的特征尺度 ·中尺度组(30~50km):T1,碳酸钙含量.PER、全N和海拔高度的较小的特征尺度 ·大尺度组(100km左右):ANNR,PER、全N和海拔高度的较大的特征尺度多尺度等级的生态学意义是它反映生态变量异质斑块的镶嵌和包含特征,环境因子多尺度等级体系反映共性,具有普遍性:反映生态关系,具有生态学意义。 2、对物种空间异质性的Mantel检验和半方差分析得到了一致的结果产即羊草、糙隐子草和星毛萎菱菜在锡林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呈现随机特征,而大针茅和冷蒿则表现为十分显著的格局特征。按分布格局的显著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冷蒿>大针茅>星毛萎菱菜>糙隐子草>羊草。理论半方差图显示大针茅和冷蒿的空间自相关域分别为30.447公里和30公里。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是受自然条件、人类活动以及它们自身的生理生态特征综合决定的,物种自身的生理生态特征决定了它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机制,而自然与人类活动这两种因素在空间的交错配置决定了物种适应性反应的方向和程度,从而综合导致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 3、对锡林河流域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CCA分析和交叉半方差方法分析显示:1)气候因子(11个指标)、土壤性状因子(3个指标)和地形因子(3个指标)对物种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11.2%、9.5%和11%,三者总和为31.7%。2)各个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空间作用方向具有一致性,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几乎都在135。和157.5。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对明显的相关性,从锡林河流域来看,这两个方向反映了气候、土壤以及地形从东南往西北的变化梯度方向。 4、对锡林河流域14个植被景观指数进行的PCA分析表明,锡林河流域植被斑块空间分布的物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斑块的数目和大小方面,其次是在斑块的多样性方面,并可将它们分为4个组,分别反映锡林河流域植被斑块的不同特征: ·第一组:NP、PRD、LPI、MPS、PSSD和TE,主要反映景观斑块在数量和大小方面的特征; ·第二组:SHDI、SIDI、SHEI和SIEI,主要反映景观斑块的多样性特征; ·第三组:PSCV和[J].主要反映景观斑块之间的相互邻接程度; ·第四组:MSI和AWMSI,主要反映景观斑块的形状特征。 MPS和PSSD两个指数与环境因子无论是在相关系数的性质还是显著程度上都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它们与纬度(LAT)及可能蒸散率(PE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经度(LNG)、海拔高度(ALT)、年平均降水量(ANNR)及土壤有机质含量(0RG)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形状指数(MSI)只与LAT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和扩散毗连指数与任何一个环境因子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5、锡林河流域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CCA排序方法分析表明,气候因子(11个指标)、土壤性状因子(3个指标)和地形因子(3个指标)对植被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19.8%、11.1%和14.5%,三者总和为45.4%。环境因子在植被和物种两个水平上的贡献率表现了相似的特点,自然环境因子不能完全解释植被的空间分布,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受到重视。 6、放牧压力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表明: ·牧压对温带典型草原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牧云的增大,属于原生群落物种的羊草与大针茅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减小,空间自相关尺度逐渐增大;而对于退化过程中的入侵物种冷蒿和星毛萎菱菜,其空间分布的随机性逐渐增大.空间自相关尺度也呈增大趋势。在牧压胁迫超过一定水平时,冷蒿空间分布的自相关尺度开始下降,而星毛萎菱菜的空间分布格局则表现出强烈的随机性。 ·物种空间格局的变化是反映群落演替过程较为稳定的特征,适用于不同放牧条件下 群落之间的比较。 7、利用遥感数据对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表明: ·定居放牧方式下,NDVI随定居点距离的变化格局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草场处于原生阶段,NDVI不随距离变化;第二阶段,定居点附近开始局部退化,NDVI随距离增加而增大:第三阶段,退化区域扩大,NDVI不随距离变化。 ·在草场局部退化阶段,NDVI随距离的变化呈对数函数规律,定居点的放牧区具有放牧半径、原生NDVI值、NDVI变化率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NDVI对数规律以及NDVI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可以推测定居点的总载畜量。 ·锡林河流域从87年到85年NDVI值降低最大的区域为流域的中部和南部,这与这一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空间属性是动物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它在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生境选择、领域分析、迁徙路线、活动节律等.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GIS的原理以及在行为生态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近年来利用GIS进行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用标准(Common Criteria)提供了衡量系统安全性的流行准则。本文主要提出通过各类保证措施,如何构建符合CC标准的高保证安全信息系统。文中首先给出了CC的评估模型、评估过程和安全保证的具体要求。然后以开发安全审计系统为例,分析了系统安全功能和保证要求的产生、审计系统的实现框架以及为达到标准要求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保证证据和保证措施。最后,又分析了审计系统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办法。本文通过深入剖析通用标准中各个保证要求的内涵,为开发具有高保证要求的信息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现方法。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信息系统工程开发中引入监理机制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监理组织以独立“第三方”身份加入项目,通过“控制、管理、协调”的手段,达到提高项目质量的目的。分析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自动化支持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面向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软件工具IT-PM。工具以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过程模型为基础,支持监理工作的流程和信息管理自动化。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企业集群是当今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本文对企业集群及其分类,企业集群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企业集群的信息系统及其建设进行了探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三期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藉河流域1997~2005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空间变化以及在不同坡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该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的97%以上,是该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1997年为基数,到2001年和2005年耕地减少幅度分别为1.2%和11.1%,因此1997~2001年的退耕程度小于2001~2005年;在不同坡度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5°~40°,而且在15°~25°之间变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