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resultados para COMICS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稀土的广泛开发和利用,稀土日益进入环境,并且相继发现稀土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稀土与生物小分子配体多元体系中稀土化学形态的研究正是考察稀土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生物效应的关键,对阐明稀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性结果。1 稀土与生物小分子三元体系研究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Pr~(3+)、Gd~(3+)、Tb~(3+)、Yb~(3+)四种稀土离子和Ca~(2+)、Zn~(2+)两种生物金属离子分别与以天冬氨酸或柠檬酸为第一配体、分别以水扬酸、精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为第二配体的三元溶液体系。经计算机程度优化得到体系中所生成的物种类型并计算得到各物种的稳定常数。在所研究的十个体系中,只是在金属离子-天冬氨酸-精氨酸、金属离子—柠檬酸-水杨酸和金属离子-柠檬酸-精氨酸三个体系中生成了两种三元配合物(1111型和1112型或1113型),其它体系只生成了一种1112型三元配合物。重稀土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比轻稀土配合物的大。稀土配合物的稳定性明显强于钙配合物,接近或大于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这表明稀土对钙有强竞争配位作用,对锌也有强竞争取代作用。以上稀土与生物小分子三元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新结果。这些结果为考察稀土在体内的代谢、生物效应以及研究稀土对生物金属离子的拮抗、协同效应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也是多元体系数学模型法研究的基础。2. 金属离子生物小分子多元体系的数学模型法研究(1)对稀土与钙共存于两种生物配体(柠檬酸和精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柠檬酸和丝氨酸、柠檬酸和异亮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的五个四元体系,经COMICS程序,利用已有二、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稀土和钙的各物种随pH值变化的分布图。与三元体系相比,自由金属离子和二元配合物的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稀土和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作用。(2)用数学模型法模拟研究了金属离子与血液中羧肽酶A的活性中心的作用。确定了Zn(II)和Tb(111)与该酶活性中心各残基的结合随pH的变化情况。当血液中稀Tb(III)的浓度较小时(与Zn(II)的浓度相近),Tb(III)对该酶活性中心的Zn(II)几乎没有影响;当Tb(III)达到较高浓度时,则能够与Zn(II)竞争活性中心各残基,从而可能影响该酶的结构和活性。(3)用数学模型法研究了人体血浆中生物小分子体系(二十种配体共存)Tb(III)和Ca(11)的分布情况及Tb(III)的存在对Ca(11)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铽与生物小分子配体形成多种形式的配合物,三元配合物占绝对优势。钙与铽明显不同,相当一部分的钙以自由离子形式存在,同时三元配合物也是钙的主要物种形式。模拟研究还表明当铽离子的浓度达到1E-4mol/L时,铽的存在会明显影响钙离子的物种形式及分布。以上多元体系的数学模型法研究所得创新性结果对考察稀土的分布、代谢及其生物效应和阐明稀土对钙的竞争取代作用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并且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稀土的生物无机化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生物小分子体系及人体血浆多元本系中稀土化学形态的研究是考察体内稀土吸收、代谢和生物效应的关键,对阐明稀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用pH滴定法和数学模型法研究了生物小分子体系及人体血浆中稀土、钙和锌的化学形态。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新结果。1.稀土及钙、锌生物小分子溶液体系的研究(1)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pH滴定法对Pr、Gd、Tb、Yb、Ca、Zn六种金属离子与乳酸、天冬酰胺、瓜氨酸、硫代苹果酸、丁二酸五种小分子生物配体形成的三十个二元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SCOGS2程序处理滴定数据,得到了各体系中合理的物种类型及稳定常数值。在两种氨基酸体系中,稀土和钙均只生成1200型一种配合物,而锌而有1100和1200型两种物种出现。在其它三种小分子有机酸体系中,稀土只生成1100型一种配合物,而钙和锌的物种则相对较多。一般来说,配合物稳定性顺序为:稀 > 稀土 >钙。(2)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pH滴定法对Pr、Gd、Tb、Yb、Ca、Zn六种金属离子与以柠檬酸为第一配体,分别以乳酸、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为第二配体组成的三十六个三元体系进行了研究,能过计算确定了体系中存在的物种形式,并得到了各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值。另外,对各体系中金属的物种分布情况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各三元体系中均有三元物种生成。除M-Cit-Pro体系中三元配合物种类较少外,其余体系中稀土的三元配合物物种都在两种以上,而锌和钙的三元物种相对要少一些。空间位阻效应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较明显。各体系中稀土离子的配位行为相近,相应三元配合物稳定性有随离子半径减小而增大的趋势。钙的相应三元配合物没有稀土的稳定。锌的配合物稳定性与相应稀土配合物的稳定性相差不大,有的比稀土的低。2.稀土及钙、锌与生物分子多元体系的数学模型法研究(1)利用已有的金属离子与生物小分子二、三元体系的数据,经COMICS程序计算,得到了稀土Pr和Ca共存于以柠檬酸为第一配体,分别以乳酸、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为第二配体的四元体系中金属的物种分布情况,并对体系中的物种变化作了分析。各体系中钙对镨的物种分布基本无影响。而镨对钙有较大影响,且对钙的三元配合物的影响更为强烈。(2)对Tb(III)、Ca(II)和Zn(II)在含有29种配体的人体血浆模型中的物种分布进行了数学模型法研究,并研究了Pb(III)对Ca(II)和Zn(II)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Tb(III)在人体血浆中主要以TbPO_4和Tb_2(CO_3)_3沉淀的形式存在。可溶Tb(III)在浓度较低时,主要与运铁蛋白结合成生[Tb(Tf)];在浓度较高时,主要以[Tb(HSA)]和[Tb_2(Tf)]的形式存在。Tb(III)浓度的升高将导致自由Ca(II)离子含量的增加和Ca(II)配合物含量的降低。Tb(III)在较高浓度时使Zn(II)配合物的含量降低,对[Zn(Tf)]的影响最显著。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属离子与生物分子作用的研究是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稀土、钙和锌离子与生物小分子的作用及其在体液中的物种分布对于考察稀土在体内的运输、代谢、生物效应及其对生物金属离子钙、锌生物功能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可为阐明稀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新工作并取得重要的新研究结果。1.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PH电位法对Yb,Zn两种金属离子与甘氨酸、丙氨酸、撷氨酸、半肤氨酸、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六种小分子配体组成的二元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SCOGsZ程序确定了体系中存在的物种并测定其稳定常数。通过对比得到配合物稳定性的一些重要规律。2.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四种稀土离子(Pr(111)、Gd(111)、Tb(111)、Yb(111))和两种生物金属离子(Ca(II)、Zn(II))与以柠檬酸作为第一配体,七种小分子生物配体(甘氨酸、丙氨酸、撷氨酸、丁二酸、半胧氨酸、天冬酞胺、谷氨酞胺)为第二配体的三元体系。通过SCOGSZ程序确定了各体系中合理的物种类型并测得其稳定常数。运用COMICS程序,对各体系中金属离子随酸度变化的物种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工作发现三元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种。也发现稀土与钙、锌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相近,这表明稀土可与钙、锌竞争生物配体。3.运用COMICS程序,以金属离子与生物小分子二元和三元体系的数据为基础,模拟计算得到Gd(III)与ca(II)/Zn(ll)共存的以柠檬酸作为第一配体,甘氨酸、丙氨酸、撷氨酸、丁二酸、半胧氨酸作为第二配体的四元体系中稀土离子对钙、锌离子物种的影响。发现稀土可明显影响钙的物种分布,而对锌的略有影响。4.合成了Gd(III)与丙氨酸、Sm(III)与异亮氨以及Yb(III)、Zn(II)与亮氨酸配合物单晶,并测定其晶体结构。上述配合物分别具有双核二聚体结构以及氢键组装 的Zn(II)四面体和Yb刀4立方烷结构。研究发现无多齿经基配位和稀土与配体卜2的摩尔比利于二聚体结构生成;高pH和多齿OH-配位利于生成立方烷结构5.在HF/LANL2DZ水平,研究了La(III)与半耽氨酸的配位作用。得到了它们的优化结构、体系能量、能隙及电荷分布,取得了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6.运用数学模型法研究了人体液中Gd(III)、Ca(II)和Zn(II)的物种分布,并考察了外源性Gd(III)对Ca(II)和zn(II)物种分布的影响。发现不可溶的物种是Gd(III)的重要物种。也发现Gd(III)对Ca(Il)、Zn(II)物种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可能引起了Ca(II)、Zn(II)的生物功能某种变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species and their formation constants in the ternary, systems were obtained by the Scogs2 software from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data. The Comics softwa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the ternary systems. MLXH, MLXH2 and MLXH3 are the common species in these systems. The coordination behaviors of the rare earths are very similar and their stability is closely matched. The ternary rare earth complexes are more stabl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ternary complexes of calcium. The ternary zinc complex with glutamine as the secondary ligand is more stabl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omplexes of rare earths, but the ternary complex with alanine as the secondary ligand shows an inverse trend. The distributions of species in the ternary systems vary with pH changing. A prediction can be made that exogenous rare earths can affect the species of Ca and Zn in huma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