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resultados para Blotting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roteins from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exposed to tumor conditioned medium (TCM)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regulator in the cell cycle progression. The HUVECs were exposed to TCM from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MDA-MB-231, then their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er (FCM). The role of protein in cell cycle progression was detected via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2-DE) and western blotting. Following the stimulation of TCM, HUVECs showed a more cells in the S phase than di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ECGF-free medium with 20% FBS), but the HUVECs' level was similar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medium with 25 mug/ml ECGF and 20% FB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yclin D-1/E and some changes in other related proteins occurred after incubation with TCM. From our results, we can conclude that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MDA-MB-231 may secrete soluble pro-angiogenic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HUVEC angiogenic switch, during which the expression of cell cycle regulator cyclin D-1/E increases and related prote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豆科植物是动物获取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豆类种子储藏蛋白作为一种多基因家族的产物专一性地积累于种子的发育过程。植物遗传工程需要深入地了解基因的特异性表达及调控。种子储藏蛋白基因为这类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系统。在我国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豆科资源,许多优良性状被期望应用于将来的植物遗传工程研究.本文选择了一种富含种子储藏蛋白高达50%的野生大豆品种Glycine soja 79-34作为材料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1、大豆7s储藏蛋白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 以原生质体作为初始材料游离大片段染色体DNA,原生质体经低渗处理而破裂,方法简便,得到的DNA分子量大且重复率高。大片段染色体DNA经EcoRI酶切后,用32P标记的大豆a'-亚基基因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得同源片段的杂交带。其中分子量大约为6.3kb的同源片段被克隆到Puc9质粒中,通过x-gal/IPTG培养基及原位杂交初步筛选出5个克隆。进一步的Sourthern分子杂交确认了一个克隆包含7s储藏蛋白a'-亚基基因的同源片段。其详细的序列分析尚需进一步进行。 2、种子储藏蛋白基因在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表达。 以授粉20天左右的幼胚作为外植体,在含有2mg/l 2,4,5-T的B5液体培养基中直接诱导愈伤组织,一个月内得到了均一的野生大豆悬浮培养体系。悬浮培养细胞转至含有0.5mg/l萘乙酸,O.1mg/l 2,4-D,0.5mg/l BA,0.5mg/l玉米素的B5液体培养基中,得到了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体细胞胚。分别从体细胞胚及悬浮培养细胞中提取总RNA,以种子储藏蛋白基因为探针,RNA斑点杂交首先证明种子储藏蛋白基因在体细胞胚中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而在末分化的悬浮培养细胞中则检测不到.从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及带有分化子叶的胚)的体细胞中分别提取盐溶蛋白,用大豆储藏蛋白的兔抗血清做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最早在球形胚中即能检测到种子储藏蛋白的积累,大大早于合子胚发育过程中种子储藏蛋白积累的时期.随着体细胞的发育,储藏蛋白的积累略有增加,但总体水平上不如合子胚发育中的明显。本研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种子储藏蛋白基因在体细胞胚及合子胚发育过程中表达的相似性及差异,并对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出了推测。 3、果蝇同源转化基因在植物基因组中的检测及表达的探讨。 果蝇同源转化基因(Homeotic gene)被认为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的开关基因。在动物界中已有80多个同源序列从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中分离出来,是一个非常保守而与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本研究以果蝇同源转化基因为探针,分别在野生大豆及土豆的基因组中都检测到了该基因同源序列的存在。用野生大豆染色体DNA的多种内切酶片段做分子杂交分析发现至少有一个拷贝的基因同源性非常高。进一步关于该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在未成熟胚及浸泡过夜的种子中都能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但在休眠种子,萌发5天以上的种子及成熟叶片中未能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只局限于早期发育,因而推测其功能有与动物界中的一般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细胞壁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生化特性及基因克隆的研究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从胡萝卜愈伤组织的细胞壁中获得0.2M氯气钙可溶性蛋白质组分, 经10% TCA沉淀及羧甲基纤维素层析,分离得到一个伸展蛋白,并以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氨基酸组成分析,分子电镜观察对所得的伸展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中只存在一种伸展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考马斯蓝染色和PAS反应均为阳性,表明伸展蛋白除蛋白质组分还含有糖基;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羟脯氨酸的克分子含量约占全部氨基酸的40%,丝氨酸的克分子含量约为羟脯氨酸的四分之一,含有大量的碱性和中性氨基酸,而只含有非常少量的酸性氨基酸,并且这些氨基酸克分子百分数也接近于胡萝卜富含羟脯氨酸糖蚤白基因推测出的克分子百分数。这些结果表明已经得到了一个电泳纯的伸展蛋白。伸展蛋白分子电镜观察证明它是一个棒状分子,长度为87纳米。 第二部分,用得到的伸展蛋白免疫家兔和大鼠,得到的抗体的免疫双扩散效价分别为1:2和1:1,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测定的兔抗体效价为1:12,800,同时还建立了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测定伸展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0.00001微克。利用得到的抗体对大豆下胚轴伸展蛋白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免疫荧光定位表明,大豆下胚轴表皮细胞及表皮下几层薄壁细胞有大量的荧光标记,并且这些荧光标记大部分分布在细胞质内。大豆下胚轴O.lM Tris-HCl pH7.4和0.2M氯化钙的提取物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0.2M氯化钙提取物有与胡萝卜伸展蛋白电流性质相似的组分,并且这个组分在真菌诱导物处理的大豆下胚轴中的积累明显高于受伤处理的下胚轴。受伤和真菌诱导物处理大豆下胚轴中伸展蛋白积累的变化已经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来观察,发现真菌诱导物处理的对灰斑病抗性的大豆下胚轴能够较快地积累伸展蛋白(24 - 48小时),而敏感品系的大豆下胚轴则合成伸展蛋白较晚(43-72小时)。在观察大豆下胚轴免疫荧光定位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对伸展蛋白基因的转录活性的初步研究认为抗性品系的大豆下胚轴同源mRNA转录可能早于24小时,而敏感品系大豆下胚轴同源mRNA转录可能在24小时后。以上结果认为大豆下胚轴含同源的mRNA和蛋白质组分,因此推测大豆基因组DNA有伸展蛋白基因。 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得到的结果,用已经得到的编码胡萝卜伸展蛋白的基因(克隆于pUC8质粒载体中)作探针,与大豆基因组DNA的EcoRI部分酶解片段杂交寻找大豆伸展蛋白基因,已经发现四个片段与探针DNA有同源性。它们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3kb,8kb,5kb和2.8kb,并且23kb片段可能有更高的同源性。将23kb片段插入pUC9质粒载体上进行可隆,并用菌落原位杂交筛选获得5个克隆,对其中两个克隆用ECoRI酶解并进行分子杂交分析,重组质粒被EcoRI切成四个片段。2.8kb片段为pUC9栽体,2kb片段为与pDC5AI质粒伸展蛋白同源性较好的片段。对于23kb片段的重组质粒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于某些一年生或二年生高等植物,春化作用是诱导其成花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冬小麦春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个核酸代谢的关键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特异表达的基因是研究春化诱导成花机理的一个突破口。 利用TRIzol试剂快速提取冬小麦燕大1817(Triticum aestivum L. cv Yanda 1817)未春化、春化4d、春化20d、5d脱春化的胚芽中的总RNA,去除污染的DNA后,将引物P_1(5'TTTTTTTTTTTCA3')、P_2(5'TTTTTTTTTTCC3')与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OPF_1-OPF_(20)、OPG_1-OPG_(20)组成80个引物对,对不同来源的RNA进行差别显示,共显示了大约10,000种mRNA,结果发现了两个仅在春化20d这一关键期表达而在未春化、春化4d、5d脱春化时不表达的春化相关基因(VRG)VRG49与VRG54。Northern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两个基因仅与春化20d的冬小麦RNA有杂交信号。将VRG49与VRG54亚克隆于pGEM-4Z载体上,利用T_7测序系统获得了VRG49和VRG54的DNA序列,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07bp与169bp。 春化21d的冬小麦京冬1号(T. aestivum L. cv Jingdong No. 1)胚芽的mRNA在逆转酶作用下反转录成sscDNA杂交,将过量的未春化、脱春化的mRNA与sscDNA杂交,运用磁珠法分离出未杂交上的sscDNA,以特异的sscDNA为模板,用DNA聚合酷I合成了dscDNA。通过对dscDNA内部EcoRI位点的甲基化、末端补平、EcoRI接头的安装、连接进入λgt10载体的EcoRI位置,以及运用包装系统进行体外包装,建立了库容为4 * 10~6pfu的富集低温诱导的冬小麦cDNA噬菌体文库。用来源于未春化、春化21d、脱春化的冬小麦mRNA合成3种cDNA探针,对噬菌斑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筛选出了3个春化相关基因(VRG)VRG79、VRG111和VRG231。Dot blotting与Northern分析表明VRG79仅在冬小麦春化关键期21d表达。运用PCR方法从λgt10DNA中扩增出VRG79片断并亚克隆于PUC18载体上,通过T_7测序系统获得了VGR79的序列,其包括349个碱基。 通过Internet将VRG49、VRG54、VRG79与GenBank、EMBL、DDBJ、PBD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基因至少是在植物中新发现的基因,对这些基因推测的一些功能也进行了讨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将pBIN35S-mGFP4质粒转入受体菌DH5α中,扩繁后提取纯化质粒DNA,待棉花盛花期时,用花粉管通道转化方法将其注射到授粉24小时左右的子房中。在被检测的950个发育10~20天左右的幼胚中,发现七个幼胚在蓝光(460~490nm)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而对照发出程度不同的红色荧光。将收获的“转化种子”浸泡萌发得到生长5~6天的黄化无菌苗,在200粒种子来源的无菌苗中,检出两棵转化植株。在紫外光照射灯下转化植株发出绿色荧光,其叶片和下胚轴横切面在蓝光激发下也与对照明显不同。PCR及Southern blotting结果均证实转化植株的真实性,从而为花粉管通道转化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了直接可靠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证据。 将GFPmut1质粒的gfp通过一端平接一端粘接后重组到pBI121的BamH1和Sal1限制性酶切位点从而代替GUS基因,然后将新的重组质粒用三亲交配法转入到LBA4404菌株中得到双元载体,用于棉花下胚轴切段的转化。结果表明,gfp象gus一样可作为报告基因用于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化。在对筛选培养基上生长的“抗性愈伤”进一步进行报告基因检测时,只需手持紫外灯就可以检出GFP阳性愈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试验费用。 另外,在进行农杆菌转化前的棉花卡那霉素敏感性实验中发现,卡那霉素对棉花下胚轴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形成的频率降低,增殖的倍数减小;当浓度增加到100mg/L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化,其正常生长受到完全抑制;下胚轴形态学上端切段较下端更易受卡那霉素的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复苏植物牛耳草成熟植株的离体叶片为实验材料,以光合作用、蔗糖、抗氧化剂系统和离子渗漏等在脱水复苏过程中的变化为切入点,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其耐脱水复苏的机制;同时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其耐脱水复苏的机制。 牛耳草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参数和叶黄素循环色素在脱水复苏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极微弱光强(3μmol.m-2.s-1)下,脱水8天的牛耳草叶片诱导了叶黄素循环,叶黄素循环可能介导了牛耳草叶片脱水过程中的光保护作用。 利用不同浓度的磷酸盐溶液处理牛耳草叶片的结果表明,0.1mol/L以上的磷酸盐溶液对牛耳草叶片具有损伤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其光系统II的光化学活性,使得牛耳草叶片在脱水后不能很好的复苏。 牛耳草叶片在脱水复苏过程中,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蔗糖含量在脱水时很快增加,复苏时又迅速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它们可能对脱水的牛耳草叶片具有保护作用,但对复苏的牛耳草叶片可能不重要;其离子渗漏情况表明质膜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脱水复苏过程中能得到很好的保持,这可能是其耐脱水复苏的重要机制之一。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到牛耳草叶片脱水过程中一些脱水和磷酸盐特异诱导表达的cDNA。对其中5个脱水特异诱导表达和3个磷酸盐特异诱导表达的cDNA进行克隆测序、同源性探测和Northern 杂交检测表明,牛耳草脱水过程中诱导表达的基因可能涉及到脱水胁迫的信号转导、调节基因的级联和结构基因产物调节细胞结构在脱水胁迫中的稳定性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棕色固氮菌突变种DJ35固氮酶钼铁蛋白的纯化、体外重组及结晶研究   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 Lipmann)突变种DJ35的菌体破碎后,所得的未经加热的粗提物经DEAE Cellulose 52柱层析后得到部分纯的钼铁蛋白(ΔnifE Av1)和铁蛋白(Av2)。部分纯的ΔnifE Av1再经Sephacryl S-300和Q-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进一步纯化,便首次得到SDS凝胶电泳检测为基本纯的ΔnifE Av1。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表明,ΔnifE Av1具有与野生型棕色固氮菌钼铁蛋白(OP Av1)相同的亚基种类和组成(α2β2)。质子还原活性测定表明,在与Av2进行活性互补时ΔnifE Av1不具有明显的质子还原活性,而与从OP Av1抽提出的FeMoco抽提液保温后便可与Av2实现活性互补。这表明,ΔnifE Av1是一种缺失FeMoco的钼铁蛋白。   将ΔnifE Av1用过量的邻菲啰啉(o-phenanthroline)厌氧处理并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后,便得到部分丢失Fe的ΔnifE Av1©。在同时存在Av2和MgATP发生系统的条件下,ΔnifE Av1©, 而不是处理前的ΔnifE Av1,可为由KMnO4或Na2CrO4、高柠檬酸铁、Na2S、Na2S2O4 和二硫苏糖醇组成的含Mn或含Cr重组液(RS-Mn或RS-Cr)显著激活,但在缺少MgATP或Av2的条件下,RS-Mn和RS-Cr则不能激活ΔnifE Av1©。这就表明,RS-Mn和RS-Cr对ΔnifE Av1©的激活都需要邻菲啰啉的预处理及Av2和MgATP的同时存在。从分别缺失nifZ和nifB点突变的固氮菌突变种DJ194和UW45中纯化得到的钼铁蛋白,ΔnifZ Av1和NifB- Av1,经邻菲啰啉厌氧处理并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后,也分别得到部分丢失Fe的ΔnifZ Av1©和NifB- Av1©。与ΔnifE Av1©一样,这两种蛋白在Av2和MgATP同时存在时也可被RS-Cr和含Mo重组液(RS-Mo)明显激活。   为获得可供X-射线衍射的ΔnifE Av1的大单晶,对组成蛋白质沉淀剂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缓冲液的pH值、结晶方法及蛋白样品的批次、浓度等结晶条件进行了大量优化研究。首次获得了ΔnifE Av1的深棕色短斜四棱柱晶体,并对其蛋白组成进行了鉴定。 二、铬铁蛋白中残存的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的晶体生长及鉴定   从无钼、无氨而含铬的固氮培养基中生长的棕色固氮菌突变种UW3中纯化得到了部分纯的CrFe蛋白。在试图培养CrFe蛋白大晶体时发现,棕色晶体和砖红色晶体可同时或单独出现。SDS-和厌氧天然-PAGE皆表明,棕色晶体主要由与Av1类似大小的亚基(~60 kD)组成,而砖红色晶体则主要由~20 kD亚基组成。Western-blotting表明只有~60 kD亚基可与OP Av1的抗体发生反应,而~20 kD亚基则无这种反应。在部分纯的CrFe蛋白中,~20 kD的蛋白含量远低于~60 kD蛋白的含量,表明由这种小亚基组成的蛋白只是CrFe蛋白中的一种污染蛋白。用3,5-二氨基苯甲酸染色的天然电泳表明,形成砖红色和棕色晶体的蛋白是迁移率不同的两种含铁蛋白。质谱分析表明,该晶体蛋白为棕色固氮菌的细菌铁蛋白(AvBF)。分辨率为2.34 Å的X-射线衍射结果也表明,砖红色晶体属于H3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24.965 Å, b= 124.965 Å 和 c = 287.406 Å。首次完成的结构解析也表明,这种砖红色晶体确为24聚体的AvBF。 关键词:棕色固氮菌突变种DJ35和UW3; ΔnifE Av1; 铬铁蛋白; 细菌铁蛋白; 纯化和特性; 体外激活组装; 晶体生长及组成鉴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 ,隶属禾本科赖草属,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的重要草原建群种之一。羊草是牧草之王,属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生物资源,对我国北方畜牧业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 羊草较弱的有性生殖特性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从实验生物学角度,研究了羊草有性生殖的基本特点,并试图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自交不亲和性的有关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 实验发现羊草具有自交不亲和性。以6 个羊草居群为材料,测定得知开放授粉时的结实率在6.5% - 56.7%之间,自交时结实率为0.6% - 4.3%,差异极其显著; FDA 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羊草成熟花药中有活性的花粉达到92.2% 以上;在发育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上,羊草雌蕊、雄蕊适于异花和自花授粉;花粉柱头亲和性实验表明,自交花粉只有5.5%-11.7% 是亲和的,杂交花粉亲和率达到了60.0%-84.8%,说明自交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受到抑制,其次,荧光显微镜还观察到“不亲和花粉”在进入柱头后生长缓慢,或停止延伸。 2. 初步确定羊草自交不亲和性具有配子体型遗传特点。以不同居群羊草杂交后的姊妹系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到自交组合的亲和率变幅为0 % - 6.9 %,杂交组合的亲和率具有连续性变异和变幅较宽的特点(47.5% - 96.0 %),且正反交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88.2%),表现出配子体遗传特性。 3. 羊草居群内结实率存在一定变异。以羊草单株为单位分别进行自交、随机互交和开放授粉,结果显示三者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4.6%,18.1% 和35.7%,株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4%,21.2%和17.1%,这些株间的变异均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同时羊草自交、杂交和开放授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显示羊草的这种株间差异与株系本身的生理特性相关。 4. 分离了羊草硫氧化还原蛋白 H 基因(ThioLc)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克隆了ThioLc全长和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DNA全长2257 bp,包括3 个内含子和4 个外显子,与水稻Thio h 的cDNA 序列相比,具有 32.0% 的同源性;Southern 杂交显示 ThioLc 在羊草基因组中是单拷贝;Northern 杂交显示 ThioLc 在羊草根、茎、叶和幼小的雌蕊中没有表达, 在成熟雌蕊和幼小的花粉中微量表达, 在成熟花粉中大量表达,说明分离的羊草硫氧化还原蛋白H 基因具有花粉特异表达特点。 5. 原核表达的ThioLc 蛋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构建了ThioLc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检测证明ThioL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正常表达;提取表达蛋白,纯化,用胰岛素和二硫苏糖醇反应体系进行硫氧化还原蛋白的催化作用反应,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搜寻靶向蛋白和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利用酵母功能互补方法和RACE的方法从具有较强抗逆能力的绊根草中克隆了9个与重金属抗性相关的克隆,并对部分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筛选到了具有较强的耐受火箭推进齐-偏二甲肼(UDMH)的芦苇的变异株系,为以后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受偏二甲肼污染的废水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通过酵母功能互补法克隆到了五个基因,分别为CdSRP、CdTETH、 CdASP、CdMT2和CdTER1。CdSRP可能是一种衰老相关基因;CdTETH编码的产物可能是组成TRAPP复合体的一个亚基;CdASP是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CdMT2是一个编码Type Ⅱ型金属硫蛋白基因;CdTER1可能是编码一个TERl-like家族蛋白成员的基因。用这五个基因分别转化因Acr基因缺失而对As敏感的酵母菌株FD236-6A,所获得的转化子对As的抗性均有提高,其中以CdMT2、CdTER1和CdASP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以及与其它重金属抗性的关系正在研究中。 本研究还利用RACE的方法克隆了一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CdGSTFl;两个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CdPCSI和CdPCSⅡ,和一个TypeⅠ型金属硫蛋白基因CdMT1。CdGSTF1属于phi类GST基因,Northern-blotting分析表明,CdGSTF1在绊根草根部的表达受Cd2+的诱导,暗示其可能具有解除氧自由基或氢过氧化物的毒性的作用。CdPCSI和CdPCSⅡ的同源性较高,表明绊根草含有两个以上的PCs合酶的基因。参照前人的方法对CdPCSI和CdPCSII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含有六个非常相近的Cd2+结合位点,这两个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方式有何差异尚需进一步的研究。cdMT1与用酵母功能互补法克隆到的CdMT2属于不同类型的MT基因,对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的功能、组织特异性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讨论。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是常用的航天器双组元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易挥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毒性。在推进剂贮存、运输、转注、火箭发动机试车、火箭发射、管道及设备冲洗中产生的含有偏二甲肼的废水能够对卫星发射基地的地下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培育能够净化偏二甲肼污水的植物。 本研究利用生长在卫星发射基地的野生芦苇的种子诱导愈伤组织,进而通过逐步提高偏二甲肼筛选压力的方式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性的愈伤组织,然后诱导其分化。目前已经得到能够在含有1.63 mmol/L和3.26 mmol/L偏二甲肼的分化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芦苇再生苗,并已成功转移至温室中。抗性分化苗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和耐受偏二甲肼的机理正在研究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棕色固氮菌DJ194菌株得到的固氮酶粗提液经DEAE-52、Sephacryl S-200及Q-Sepharose等柱厌氧层析,分离纯化得到nifZ基因缺失的固氮酶MoFe蛋白(ΔnifZ Av1)制备物。通过天然电泳和SDS变性电泳发现早期纯化所得的ΔnifZ Av1制备物中残存相当比例的三个主要污染蛋白:属于热激蛋白60家族(Hsp 60 family)成员的分子伴侣GroEL、糖酵解过程的一个多功能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6-Phosphate Glucose Isomerase,PGI)及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Bacterioferritin,Bfr)。初步鉴定表明,它们分别为由约55kD亚基组成的14聚合体,62kD亚基组成的10聚体和20kD亚基组成的24聚体。首次发现PGI有如此高的聚合体。虽然GroEL和PGI在天然电泳中的迁移率小于ΔnifZ Av1蛋白,但它们的亚基在SDS变性电泳中与ΔnifZ Av1亚基具有相似的迁移率,互相重叠,从而使变性电泳比天然电泳显出更高的ΔnifZ Av1纯度;而细菌铁蛋白虽然不会在变性电泳中污染ΔnifZ Av1,但往往会在ΔnifZ Av1制备物的结晶中优先或较多地结晶出来,从而给它的晶体生长和解析研究带来干扰(Zhao等,2004)。 通过Sephacryl S-200柱洗脱峰收集精度的调整及Q-Sepharose柱的NaCl浓度梯度洗脱,得到了纯度大于90%的ΔnifZ Av1制备物。它的厌氧天然电泳及其免疫印渍(Western blotting),以及SDS-变性凝胶电泳显出,ΔnifZ Av1的电泳迁移率、分子量和亚基组成等均与野生种钼铁蛋白(OP Av1)相似,表明nifZ基因缺失并未改变ΔnifZ Av1的α2β2四聚体构成。ΔnifZ Av1的Mo含量、EPR信号(g≈4.3, 3.65和2.01)和520-660 nm附近的圆二色摩尔消光系数(Δε)也都与OP Av1较相似,从而表明ΔnifZ Av1含有与OP Av1数量相当的具有3/2自旋态的还原FeMoco。然而,ΔnifZ Av1的Fe含量和对底物(C2H2、H+和N2)的还原活性都较低, 分别约为OP Av1的74%和46-50%;而反映P-cluster状况的450nm附近的Δε也明显低于OP Av1。此外,与OP Av1相同的ΔnifZ Av1在g≈2.01的EPR信号却与推测含由双[4Fe-4S]簇组成的P-cluster前体的His-tagged ΔnifZ Av1(Hu等,2004)的信号明显不同。这就表明,ΔnifZ Av1与OP Av1的差别不在于FeMoco的结构、含量和氧还状态,也不在于P-cluster的结构和氧还状态,而仅在于ΔnifZ Av1中P-cluster数目的减少(约一半)。据此推测出与国外提出的His-tagged ΔnifZ Av1模型不同的ΔnifZ Av1(DJ194)的如下结构模型。一个αβ亚基对含有一个FeMoco和一个P-cluster,而另一个αβ亚基对只含FeMoco,其P-cluster区域则是空的。由于nifZ基因的缺失只造成了钼铁蛋白中两个P-cluster中的一个不能组装,因此推测P-cluster的组装可能不是受单一基因产物的影响。根据Lee等(1998)对nifZ产物(NifZ)和nifW产物(NifW)可以形成[NifWx-NifZy]多聚体,并可能是通过同一途径来影响固氮酶的合成的研究,提出NifZ的如下的可能作用机理。[NifWx-NifZy]多聚体影响与P-cluster合成相关的金属簇(如[4Fe-4S])的进入和P-cluster的最终合成,而其中的一个αβ对上的P-cluster的形成可能较多的受到NifZ的影响;nifZ的某些突变或缺失虽然不影响[NifWx-NifZy]多聚体的形成,但对于更依赖于NifZ的那个αβ对上的P-cluster的合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这一高纯度的ΔnifZ Av1制备物结晶的研究表明,使用Tris缓冲系统的25%PEG 6K/MgCl2晶体培养液可以在较短的晶体培养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晶体;在一定条件下,pH为7.5和8.3的培养液对出晶数和晶体大小的影响不明显;PEG 6K的浓度与MgCl2的浓度对出晶大小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较低的PEG浓度在较低的MgCl2浓度下和较高的PEG浓度搭配较高的MgCl2浓度较易长出较大的晶体。虽然ΔnifZ Av1制备物的纯度达到90%以上,并且在染铁实验中表明其基本不含细菌铁蛋白,但我们在对得到的晶体进行电泳鉴定中仍然发现了一种与以前报导的砖红色晶体不同的深棕红色的细菌铁蛋白晶体,之所以颜色不同可能和所含的铁元素的氧化状态有关。不过在所鉴定的5支结晶管中只在一个管内发现了与固氮酶晶体同时存在的这种细菌铁蛋白晶体,说明通过蛋白纯度的提高减少细菌铁蛋白的含量以及晶体培养条件的优化,细菌铁蛋白晶体形成的几率就可大大降低。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G蛋白参与了哺乳动物内多种细胞信号途径,但其在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定位、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比较滞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显花植物授粉受精过程中,具顶端极性生长特性的花粉管是雄性生殖单位的载体,也是研究细胞生长分子调控机理的理想体系。与被子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具有生长周期长,花粉管生长缓慢、易分叉等特点,具有不同于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独特发育模式。对于裸子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调控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松类植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裸子植物青杆(Piceawillsonii)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花粉为试材,应用免疫分析和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药理学实验和FTIR手段,研究了异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在花粉管细胞中的定位、生化特性及其在花粉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结果如下: 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和来自于抗哺乳动物中不同序列G蛋白O【亚基抗体,我们在白皮松花粉管中检测到一条分子量为40 kDa左右的蛋白。去污剂处理显示,该蛋白与质膜偶联。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实验发现,在花粉管发育的整个时期,代表Ga蛋白的荧光均一的分布在整个质膜区域,尤其在尖端皮层区域荧光最亮,显示此处该蛋白浓度最高。无论是在正常发育的花粉管抑或是发生弯曲或扭曲生长的花粉管,均呈现同样的分布模式。随着花粉管发育,Ga蛋白表达量发生变化。在花粉管发育中期,Ga蛋白表达量比较高;随着花粉管离体培养时间的延长,Ga蛋白表达量下降。另外,在花粉刚刚萌发时,Ga蛋白表达量也比较低。 对白皮松花粉萌发进行的药理学实验显示,G蛋白调节剂 CTX和PTX对白皮松花粉管的影响呈现双阶段效应。当添加的药剂浓度小于400 ng mL-I时,无论CTX还是PTX均抑制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且花粉管容易破裂;而当二者浓度分别升至500 ng mL-I时,同对照相比,花粉管生长明显受到促进。这一结果不支持Ma等人在百合花粉中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应用FTIR技术分析发现,当用浓度为400 ng mL-I CTX或PTX处理花粉管时,花粉管细胞壁酚类物质增加,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聚糖等物质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此浓度处理下花粉管易破裂的原因。这些结果显示了G蛋白a亚基参与了白皮松花粉管生长,CTX和PTX可能通过下游对其敏感的功能蛋白而非Ga本身,影响着花粉管生长并调控着花粉管壁的建成。 利用来源于烟草的抗NtRacl抗体和拟南芥的抗ROPs抗体,应用WeternBlotting技术,我们在青杆花粉管中检测到分子量为23kDa的多肽。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实验显示,在花粉萌发18和24小时后,Rac蛋白主要定位于花粉管尖端质膜区域,时而会延伸到顶端两侧区域,但从尖端到基部存在浓度梯度,这种分布模式多在花粉管发育的后期观察到。Rac蛋白在青杆花粉管不同发育时期的分布模式变化可能和花粉管的生长状态有关,在花粉管发育早期和中期,正是花粉管旺盛生长期,Rac蛋白的尖端定位保证了花粉管的极性生长。对Rac蛋白在花粉管的分布进行的连续切片扫描发现,Rac蛋白不但分布在质膜上,并与质膜偶联,而且在胞质中亦有分布。通过对一系列正常发育(即极性生长的花粉管)和畸形发育的花粉管进行观察发现,Rac蛋白主要分布在旺盛生长的花粉管尖端质膜或离顶端20 Vm处,在分叉的生长缓慢的分枝端分布较少。而在那些发生分叉生长的花粉管中,处于次要位置的基本停止生长的分枝端几乎没有Rac蛋白存在。在顶端发生膨大的花粉管中,Rac蛋白均匀分布在花粉管整个质膜上,丧失浓度梯度,失去极性生长。这些结果显示了Rac蛋白参与了青杆花粉管生长。 应用抗NtRacl抗体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定位实验,我们在正在生长的花粉管的管核中观察到明亮的荧光,显示了有Rac蛋白的存在。当精细胞在花粉粒中未移动到花粉管中时,几乎没有观察到荧光信号。随着花粉管发育,两个精细胞的位置发生变化,当其中一个较大的精细胞移动到花粉管中时,观察到明亮的荧光信号,这些结果显示了Rac蛋白可能参与了管核或精细胞在花粉管内的移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青蒿素是存在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的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中国科学家研发出的当今最有潜力的抗疟药剂,较传统抗疟药很少或无毒副作用,因此青蒿素的生产备受人们关注。目前,青蒿素的生产主要以植物提取为主,但由于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约占干重的0.01%~0.8%),从而导致青蒿素价格昂贵,使许多贫困地区的疟疾患者无法得到医治,故提高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或扩大青蒿素的来源,降低生产青蒿素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基于扩大青蒿素的来源和提高青蒿植株中青蒿素含量的目的,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紫穗槐二烯在烟草中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   紫穗槐二烯合酶(amorpha-4,11-diene synthase,ADS)是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了能在烟草中合成青蒿素的前体,本研究将青蒿的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置于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烟草(Nicotiana tobacum L.),并获得了转ADS基因烟草植株。经PCR及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ADS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烟草基因组中;RT-PCR及对转基因烟草中ADS酶活性和产物中紫穗槐二烯和植物甾醇的测定分析,进一步证明整合的ADS基因在转录、翻译水平上均已经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工程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植物中能够合成青蒿素的前体,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青蒿素或其前体奠定了基础。 二、青蒿鲨烯合酶双链干涉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研究   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 SQS)是甾醇类生物合成分支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抑制目标基因表达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本文根据植物中hpRNA(hairpin RNA)的原理,在与烟草SQS同源性高达80%的青蒿ASQS序列的5/端保守区选择622 bp作为构建RNAi的序列,借助中间克隆载体,经过三次亚克隆,最后形成含ASQS-RNAi表达盒的双元表达载体pART27-ASQS,并转入农杆菌EHA105。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盘转化法,共获得了12棵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经过PCR和PCR-Southern blotting 检测,证实外源ASQS基因已经导入烟草中,并已经成功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通过RT-PCR分析说明,转基因烟草中SQS基因的表达已被成功抑制,部分转基因植株中内源SQS的干扰效果高达90%以上。对SQS的直接产物鲨烯和最终产物植物甾醇的检测显示,转基因烟草的植物甾醇和鲨烯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步将此RNA干扰载体导入青蒿,抑制青蒿中ASQS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青蒿素的含量提供了可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报道了在育性转换敏感期光周期处理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及农垦58最新全展叶中光敏色素Ⅰ(PhyA)水平的影响PartI).在10个光周期处理的最后一个暗期结束前,收获每株水稻的最上部二叶。PhyA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 结果表明:0.5%(v/v)聚乙烯亚胺(PEI)可除去水稻叶片粗提液中干扰ELISA的物质;所用的ELISA专一性地检测水稻PhyA。和长日照(LD)处理相比,短日照(SU)处理导致农垦58S中PhyA的相对含量增加38.5%;而农垦58只增加18.5%。显然,在较长的暗期条件下(SD),农垦58S中PhyA的合成比农垦58快。SD处理下大量增加的PhyA可能和农垦58S的育性恢复有关。 上述结果也说明:在同一品种甚至不同品种的植株间,PhyA水平均易受光周期影响而剧烈变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农垦58S中PhyA较快积累的推论,比较了农垦58s和农垦58幼苗(三叶期)在一延长暗期(24h)中PhyA的积累时程。和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植株相似,农垦58S幼苗中PhyA积累速度快于农垦58。在暗期开始6h后,这种差异更明显。这一结果证实了过去的假设:甲基化水平低的农垦58PhyA基因可能比农垦58PhyA基因更活跃地表达。 PhyA和PhyB同时存在于水稻叶片中。为了探讨PhyB是否参与农垦58S雄性不育的调节,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每日光期结束、暗期开始开始前进行短暂的FR照射实验(即end-of- dayFR irradiations)。EOD FR反应应由PhyB介导。和SD下的对照相比,经过10次EODFR处理(EOD FR+SD)的农垦58S植株抽穗和开花期都相应地推迟2天,而花粉败育率和种子结实率都没有变化。 EODFR处理抑制了农垦58的开花,但花粉育性几乎不受影响。 综上所述,可能是PhyA而不是PhyB参与调节农垦58S的雄性不育。 另外,本文采用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 or Western blotting)比较了农垦58S和农垦58黄化苗(3天龄)中PhyA的相对含量(PartⅡ)。 结果表明,RPA可以专一性地检测两品种中120KD多肽。该肽在照射R或FR后对内源蛋白酶水解的敏感性不同,照射FR后,该肽易降解产生116KD的片段;照射R后,相对较稳定。因此,上述120KD多肽是水稻PhyA。未观察到农垦58S和农垦58的PhyA在免疫原性、分子量及内源蛋白酶解水解带型有差异。定量分析表明农垦58s黄化苗中PhyA的相对含量比农垦58多40%。这一结果和上述光周期处理的结果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干种子、以及吸涨36h以前的水稻胚中均检测不PhyA的存在,因此两品种间PhyA含量的差异是PhyA蛋白重新合成的结果。 活体低温(80K)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农垦58黄化苗(3天龄)具有典型光敏色素(主要为PhyA)的荧光发射,其最大波长为683.8nm,而农垦58S以及由其转育来的培矮64s都缺少明显的光敏色素峰。显然,农垦58S和农垦58的PhyA荧光光谱特性有所不同。这一差异是否和雄性不育有关仍待深入研究。 本文第三部分比较了农垦58S和农垦58黄化苗(6天龄)最初转到白光下(4h)合成叶绿素的情况。无论是短暂红光(R)处理或对照,农垦58幼苗合成叶绿素的量(在白光下4h)都多于农垦58S。由于R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效果可被随后的远红光照射(FR)逆转,因此水稻幼苗中叶绿素合成是在光敏色素的控制下。FR逆转性在农垦58S中似乎更完全。连续FR(12h最有效)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效果在农垦58S中更明显,但叶绿素合成的量(在白光下4h)仍是农垦58多。然而,对于自然光周期下生长的幼苗(2-4叶期),农垦58S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农垦58。文中讨论了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Lhcb2基因是LHCII基因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目前,对于其特性、结构和功能还不清楚。本文对豌豆Lhcb2基因的克隆、表达、功能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与色素在体外的重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主要的结果如下: 1.采用RT-PCR技术,从豌豆幼叶中克隆了一个约800 bp的Lhcb2 cDNA。以特异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的结果初步证明,Lhcb2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豌豆基因组中,这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2.不同光照时间和温度对豌豆幼苗进行处理的RT-PCR,Northem blotting分析表明,Lhcb2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受光照的控制,且明显地表现出对光照时间的依赖性。用400 μmolm-2.s-1的白光照射0~1.5小时Lhcb2基因未见表达,而在光照2小时以上则大量表达,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要求某种(或某些)需光中间物的合成和积累。温度对Lhcb2基因的表达亦有显著的影响,相同的光照处理,4 ℃下Lhcb2基因的表达量比25℃下的表达量低一倍左右。 3.将豌豆Lhcb2基因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l21中,构建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反义Lhcb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Lhcb2,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在Kan浓度为100 mg/L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120个抗Kan阳性植株。PCR检测表明至少有80个抗性植株为PCR阳性反应。South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外源反义Lhcb2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在表型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型:叶色类似于未转基因的绿色植株、叶色发黄的植株、叶色发白甚至枯死的植株。这几类转基因植株光谱特性的分析表明,Lhcb2基因不仅影响光能的捕获,而且还可能参与激发能分配的调节作用。 4.将豌豆的Lhcb2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d上,通过定点突变使其在大肠杆菌BL2l(DE3)中得到高效表达,其表达量约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40%,并经纯化后获得了电泳纯的Lhcb2蛋白。应用改进的液氮/室温冻融重组方法将纯化的蛋白与色素进行体外重组,建立了高效的重组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后所获得的LHCB2单体与用生化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的天然LHC II单体相比较,其在部分变性胶的电泳行为,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以及室温吸收光谱和CD光谱的特征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说明大量表达的Lhcb2蛋白与色素已成功地重组,并具有与天然的LHCII单体相类似的组成和结构,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N端和C端氨基酸残基缺失的突变体,并对这些缺失的氨基酸残基在LHCB2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N端的前12个氨基酸残基、C端的前10个氨基酸残基和第11位的色氨基酸残基对LHCB2单体的形成不是必需的。 此外,从菠菜中纯化了LHCII,并对其多肽和色素组成及其光谱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用不同浓度OGP和Mg2+处理所获得的不同聚集程度的LHCII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Mg2+在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yt b-559是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成分之一,它由亚基和亚基组成的。在Cyt b-559中,血红素辅基与两个亚基中的组氨酸连接成有功能的蛋白,并维持PSII的功能稳定性。前人曾将与血红素相连的His突变,导致Cyt b-559功能和PSII稳定性的丧失。基于此研究,本文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将亚基中与His23位置最近的上游氨基酸Arg18分别用Gly和Glu取代,下游氨基酸Ser24用Phe取代,获得了衣藻Cyt b-559的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分析,有以下新结果:突变体都能进行光合自养,但无论在异养培养基上还是自养培养基上,和对照相比,其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PSII的活性分析,表明PSII的放氧活性为野生衣藻细胞的50%~80%, Fv/Fm 的荧光参数为40%~70%;对突变体进行强光(1000μE•m-2•s-1)照射,10min后,其放氧活性都降低为0,而野生型衣藻还保持35%的活性;提取类囊体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突变体的膜蛋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对围绕血红素环境的固有氨基酸的改变,虽然并没有明显影响类囊体膜蛋白的表达和组成,但是却影响了衣藻细胞的生长和PSII的活性,增加了衣藻细胞对强光的敏感性,降低了衣藻细胞自身的光保护能力。这说明靠近血红素配位环境的氨基酸Arg和Ser,尤其是Arg,对Cyt b-559的功能维持不可缺少,对于维持PSII的活性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