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resultados para photosynthesi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在东灵山地区存在于多种林分中,并成为辽东栎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种。本文以植物种群构件理论为基础,对辽东栎的种子、幼苗、幼树和成体四个阶段不同侧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和试验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果: 1. 种子库统计表明:(1)种子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种子散落总密度为123个m~2。(2)土壤种子库存在时间约100天左右,种子密度最高时为42.7个/m~2。(3)土壤种子库输出途径主要有死亡后腐烂、发芽、动物当场取食和搬运,其中动物搬运是影响种子库动态的最重要因子。(4)动物搬运和取食是影响种子命运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的影响,辽东栎能够完成从种子到幼苗的过程;(5)被啮齿动物贮藏的种子大多被取食,极少存活;(6)地表覆盖物能减少动物搬运、取食的影响,但对成苗效果不明显。 2. 干旱处理和模拟去叶试验的结果表明:(1)干旱将显著降低单叶面积、叶面积比和叶比重,从而也显著降低了单株生物量,但根比重却较对照组有显著上升;(2)去叶显著提高了单株叶数、叶面积比和叶比重,尽管单株生物量只稍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辽东栎幼苗在去叶后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 3. 芽的命运调查发现:(1)辽东栎的芽或保持休眠状态,或死亡后脱落,或分化为营养枝、雄花枝、雄花序、雌花枝和两花枝等;(2)不同生境中芽的命运不同,生活在林窗中的幼树上的芽分化为具有生殖功能的枝条的比例高于郁闭林中的幼树,而与成熟个体接近;(3)同一个体内部,上层芽分化为生殖枝的比例明显大于中、下层;(4)芽的命运与枝长关系密切,长枝上的芽分化为生殖枝的可能性较大;(5)结实枝的平均枝长、枝上平均叶数都明显高于非结实枝。 4. 构型分析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的辽东栎个体的分枝格局不同:幼苗阶段,高生长显著,枝条伸长较快,但分枝率低;幼树阶段,分枝率显著小于成株阶段;但上层枝条的平均枝节倾角大于其它两阶段,上层枝条的长度也大于成株阶段;成株阶段,冠幅迅速扩展,分枝率较前两时期显著增加,同时顶端优势减弱,引起休眠芽萌生苗的发生。(2)不同生境的辽东栎个体分枝格局也有较大差异:混交林中的辽栎个体多生活在林隙中,同灌丛中的个体相比,枝冠窄小,枝倾角较大,第一枝级枝条(上层)较长,但分枝率较小叶面积指数较低;枝、叶的方位角,叶倾角(上层)在不同生境中未发生显著变化。 5. 叶群体统计表明:(1)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内部不同层次,叶数量动态趋势都基本一致。现叶期和叶落半衰期很短,现叶方式为爆发型;(2)不同个体间叶期差异很大,暗示在辽东栎种群内部或许存在有强烈的遗传分化。 6. 对叶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测定发现:(1)辽东栎叶的长度、面积和干重的增加有共同趋势:即在叶生长早期增加很快,其后渐渐降低,叶长度、面积约在六月初达极大值,叶干重稍后达极大值;(2)净光合速率在整个生生季里随叶的生长发育是先上升,至七月中旬达极大值,然后逐渐下降;而暗呼吸速率除在落叶前有微弱上升外,一直都处在下降状态;(3)叶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具“午休”现象,可能由高温和强光照引起;(4)叶的形成初期,碳的输入较高,展叶后约十天左右,输入输出达到平衡;碳输出在七月中旬达极大值,随后下降。可见:(5)叶的光合能力与叶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密切关系。 7. 对叶养分季节动态的测定表明:(1)N、P、K、Ca、Mg、Fe等6种元素的浓度和贮量在叶的生活史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N、P、K等3种元素的浓度在展叶初期下降很快,随后逐渐下降的,但贮量是在7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Ca浓度和贮量整个生长季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Mg的季节变化无一定规律;(3)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N、P的回收率分别为67%和,Ca、Fe在叶中有所积累。 对栎属植物养分动态的比较分析表明:(1)落叶植物成熟叶中的N浓度显著高于常绿植物,但N、P的回收率与成熟叶中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2)栎属植物的成熟叶和落叶中的N、P浓度间呈显著相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中国东北森林 - 草原样带(NECT)上的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从影响羊草叶片光合作用的机理出发,基于羊草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羊草群落小气候梯度以及羊草群落生物量等的野外动态观测,分析了羊草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动态特征,建立了羊草叶片的光合作用机理模型,通过尺度化,发展了基于叶片生理特性的羊草群落生产力动态模型;并结合著名的草地生态系统模型—CENTURY模型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羊草草地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 晴朗天气下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 (2) 影响羊草叶片气孔导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叶片与空气间的水汽压亏损以及空气温度。 (3) 影响羊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是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空气CO2浓度及蒸腾速率。 (4) 对当前2类代表性气孔导度模型的验证表明,基于Jarvis模型所改建的气孔导度模型比依据Leuning改进的Ball模型所建立的气孔导度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并据此建立了适于羊草叶片的气孔导度模型: gs = PAR (-2.01Ta2 + 147.74Ta - 2321.11)/((444.62 + PAR) (-538.042 + VPD)) (5) 结合能量平衡方程和光合作用生化模型,建立了能够模拟羊草叶片CO2、水汽和热量交换的羊草叶片光合作用耦合模型。该模型有能力预测复杂的环境变化对羊草叶片净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6) 通过尺度化(采用多层模式模拟冠层导度,大叶模式模拟光合作用),建立了羊草群落光合作用模型,结合植物群落的呼吸模型,估算了羊草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并与实测值及CENTURY模型模拟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叶片光合机理的群落生产力模型较CENTURY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羊草群落的生产力动态。 (7) 基于CENTURY模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羊草草原可能影响的模拟表明,人类活动(割草和放牧)和气候变化都会明显影响羊草草原,但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重牧将造成羊草草原土壤有机碳和群落生物量显著降低。因此,制定合理的放牧和割草措施对于维持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生态地理过渡带,具有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特点。因而,研究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复杂多变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植被对于维持该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的重要性。 降水、温度及其组合特点决定了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格局,分析其演变趋势有助于理解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从旬、月、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及年四个不同的时间分辨率对鄂尔多斯高原八个气象台站近3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年平均气温、2、9、12月均温明显增高;年降水未发生显著变化,降水分配模式变化明显。采用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对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鄂尔多斯高原划分为三个综合气候类型,即:半湿润、低蒸发型,半干旱、半湿润、中等蒸发型和偏干旱、高蒸发型。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确定适宜恢复的植被类型,对目前该区域进行的生态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的降水梯度上,选取三个实验点测定柠条的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等主要生理生态指标,分析了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反应。鄂托克旗柠条光合速率最高,东胜东部柠条次之,杭锦旗柠条光合速率最低而蒸腾速率最大,东胜东部柠条和鄂托克旗柠条的蒸腾速率相差不大。 植被能够降低其下垫面及其附近的地表温度,从而影响地表蒸发。以鄂尔多斯高原典型植物油蒿和柠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的非接触红外测温法,并提出度量植株温度效应的影响指数,对鄂尔多斯高原两种典型植物植株附近地表温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柠条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油蒿明显。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氮素是植物光合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沙地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素贫乏往往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研究沙地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片N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植物功能型氮素利用效率,有助于理解不同植物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的8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湿地)、不同生活型(乔、灌、草)、不同光合途径(C3和C4)以及豆科和非豆科植物等功能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单位叶面积水平还是单位干重水平上的叶片氮含量,均与光合速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但单位氮素的光合利用效率在不同生境以及不同功能型之间差异很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湿地植物>沙丘>丘间低地植物;草本植物>灌木>乔木;C4草本>C3草本植物,非豆科植物>豆科植物。   为了验证浑善达克沙地豆科植物是否比非豆科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潜力,我们比较研究了3种优势豆科植物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木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var. lignosum)、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和2种非豆科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i),结果表明并非所有豆科植物都比非豆科植物有着显著高的光合速率,仅木岩黄芪表现出较高的光合速率,其它两种豆科植物的光合速率和羊草、黄柳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甚至低于后者,这是因为氮素利用效率(PNUE)在其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对影响PNUE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叶绿素对光能的吸收、光化学转换效率和CO2分压并不是构成豆科和非豆科植物PNUE差异的主要因素,而Rubisco羧化效率决定了所实验的5种植物对氮素利用效率的高低。   木岩黄芪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上为优势种,甚至成为流动沙丘的先锋种。除了其显著高的氮含量外,对沙丘胁迫生境的光合适应性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对木岩黄芪和其伴生种黄柳的光反应曲线以及光合日动态的研究,发现木岩黄芪具有显著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PSII 光化学效率,其忍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能力较强(即“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另外,该物种还表现出了显著高的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 对木岩黄芪的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干旱和模拟降雨的影响,其中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决定了干旱条件下木岩黄芪光合速率的降低;但降雨解除干旱后,气孔导度恢复较快,而PSII 潜在活性和PSII 光能转换效率的恢复却比较缓慢。在0-15mm的降雨量范围内,随降雨量的增加各项生理指标不断升高,但大于15mm的降雨量对木岩黄芪影响不大,因此木岩黄芪可被视为低耗水型植物。   对木岩黄芪光合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C4光合酶的活性很高,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NAD-苹果酸酶(NAD-ME)、NADP-苹果酸酶(NADP-ME)、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 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等酶的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为黄柳的5倍以上,但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结果却表明木岩黄芪为C3植物。因此,我们认为C3豆科植物木岩黄芪体内可能存在着C4光合途径,这种机制使得其对于流动沙丘的胁迫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很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我国不同年代推出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深入研究玉米品种更替中产量提高和光合效率改良的演变特征及生理机制,以及环境胁迫影响各年代玉米品种光合效率及产量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光合改良与产量提高的关系。 对各年代玉米品种花后光合效率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虽然新品种的光合速率在开花前并不比老品种高,但是它们能够迅速扩大叶面积,形成较多的籽粒,为接下来的生长准备了比较大的源和库。花后茎秆的功能由‘库’转为了‘源’,即能够从茎秆中转移一些同化物到籽粒中。而且新品种能够在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衰老较慢,光合有效期较长,这样就能够为籽粒灌浆提供较多的新同化产物。因此新品种具有很强的调节光合器官功能和优化分配同化产物的能力,能够使各部位叶片的光合生产,植株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干物质的分配与再分配都有利于籽粒产量的形成。新品种在花后能够维持较高的光合活性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老品种叶片可逆性衰老的时候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而未像老品种那样进入不可逆转的衰老阶段。对各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研究也发现新品种的光化学效率比较高。老品种光合作用的午间降低是由严重的光抑制引起的。 对于N素缺乏和水分胁迫对各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效率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新品种一方面能够在胁迫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另一方面仍能维持较长的光合有效期。即新品种能够在胁迫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从而能够形成较大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新品种在缺N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是因为它们能够维持较高的PEPCase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就是说新品种能够在缺N情况下维持叶绿体结构组分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而玉米新品种在水分胁迫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是因为它们能够在水分胁迫时维持较高的叶片水势,使光合器官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复水时光合也能够比较迅速和完全的恢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十分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区域覆盖我国大部分农业区。随着玉米品种改良和新栽培技术的应用,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度增加。自1950s以来,我国玉米产量递增幅度为126kg/hm2/yr。在玉米产量提高过程中,单叶光合作用与产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代玉米品种的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如何?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是否存在“根系拥挤”及如何调控等。为探讨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选择中国北方常见的大田玉米品种,在高肥力自然光照条件下,探讨玉米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趋势,以指导科学育种和栽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光合与产量的演变我国 1950s、1970s、1990s等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中,当代品种叶片光合速率高且高值持续期长,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的含量高且持续时间长,与光合有关的蒸腾速率(E.)、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也有较大改良,中下部叶片尤其明显;在生育后期,当代品种具有更高的光合优势。老品种饱和光合速率(Psat)在灌浆期下降,并非RuBPCase 和PEPCase的活性降低,而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在花后期间,由于PS2功能的下降,造成了光合能力下降,而现代品种的PS2 功能在衰老前一致保持旺盛状态。   老品种光合特征对缺氮的反应表现更敏感。花后缺氮光合作用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因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缺素造成老品种叶片早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EP羧化酶活性下降。现代品种表现较强的抗衰老能力,其N素利用效用高于老品种。我国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片光合性能的改良。   随玉米品种更替,群体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衰减率降低,呼吸消耗所占总光合的百分率下降。灌浆期当代品种中下部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老品种。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在高中低三种密度条件下,当代品种均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表现出耐密性强、适应性广、源足库大、产量高的特点。   2)高油玉米的产量受到叶源大小和叶源活力的双重限制在 1.5 株/m2密度下,与普通玉米相比较,高油玉米单株籽粒产量显著低于普通玉米,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较低(P<0.01);两类型玉米的单株库容量相当,高油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小,籽粒充实度低,单粒重对叶源相对减少(剪叶)或相对增多(疏库)的反应比普通玉米更为敏感,其产量受到同化产物供应(叶源)相对不足的限制。高油玉米授粉后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小,叶片含氮量和光合速率较低,说明高油玉米的产量受到叶源活力(光合速率)小和叶源数量少的双重限制。   3)我国北方玉米品种的个体产量潜力、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与秸秆粗蛋白质含量在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的低密度条件下,我国北方1990s 以来大面积种植的50个玉米主栽品种中,个体产量潜力和氮素利用效率高度正相关(P=0.01),而子粒千粒重与NUE 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2)。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层聚类,可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高产高NUE 型、低产低NUE 型和中间型,高产高NUE 型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4%。籽粒粗蛋白质含量(CPC)与秸秆CPC 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 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籽粒与秸秆双低型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CPC 双高型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0%。   4)玉米根系拥挤效应对产量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调控随玉米品种更替根系的空间分布呈“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当代三类型玉米根系分布特性与株型、穗型相关。紧凑型品种根系分布深,下层根系所占比率大,适合密植,群体产量潜力大;平展大穗型品种根量多,分布较浅,在低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个体生产力,但不适合密植,群体产量潜力小。   “根系拥挤”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减小根系横向伸展空间,下层土壤中的根系分配比率增多。在地上部充分生长条件下,紧凑型品种横向空间为30-50cm即可满足要求,平展型品种大于50cm;紧凑型品种对纵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平展型品种对横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根系拥挤”影响根系活性、分布、氮素吸收利用和花后光合与14C同化物的分配。   在根系受限制条件下,增施肥料产量提高,根系总重增加,增加了根系在深层土壤(60-100cm)中的根系比率,显著增加了根系的TTC 还原量、SOD、CAT、POD活性。土壤加沙,根量减少,但根系TTC 还原量增加、产量提高,提高幅度以大穗型品种更为显著。   随种植密度增加耕层根系密度与群体产量同步增大,各类品种均在最高根系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根系负荷的籽粒产量潜力三类型品种存在极大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根系伸展空间减小,群体产量提高,紧凑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品种的耐密性是限制根系负荷籽粒产量潜力的主导因素。因此,培育株型紧凑、耐密性强、大穗玉米良种,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玉米进一步高产的主攻方向。   5)我国夏玉米高产田的培创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5 年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山东莱州培创出籽粒实产21 042.9kg/hm2 ( 14% 含水量, 实收面积=45.7m×15.9m=726.63m2)的夏玉米高产纪录。主要采用以增加密度为保障的“群体结构性挖潜”和以提高整齐度为保障的“个体功能性挖潜”途径,生理生态指标包括:选用紧凑抗倒耐密植品种DH3719,种植密度102 030 株/hm2,收获密度98 610 株/hm2,花后具有较长的叶面积高值持续期,达60d以上,叶面积指数最大为6.53,收获2.59。上部叶片光合值对外界光强度变化敏感,其光合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而后迅速衰减;中部叶片光合值的降低较慢,下部叶片变幅最小,可能是长期处于争光环境表现出的生态适应性。粒叶比0.32,经济系数0.542,单株产量216g,千粒重375.1g。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叶片在成长进程中光饱和光合速率持续提高,尽管幼叶光呼吸的测定值较低,但幼叶光呼吸与总光合之比较高。叶片在成长初期就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但是仍略低于发育成熟的叶片。随着叶片的成长,光下叶片光系统II实际效率增加,而非光化学猝灭下降。幼叶叶黄素总量与叶绿素之比较高,随着叶而积的增加该比值下降;光下,幼叶脱环氧化程度较高。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叶片生长初期活性氧清除酶系的活性较高。叶片生长过程中提高的光破坏防御机制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现很好的负相关,而不是叶片水势。因此,推测叶片生长过程中光破坏防御机制的建立可能与叶片膨压有关。 自然状态下,不同展开程度的叶片均未发生明显的光抑制;但将所柏‘叶片平展并暴露在强光下时幼叶发生明显的光抑制,伴随叶丽积的增加光抑制程度减轻。自然条件下测量叶片角度,观察到在叶片展开过程中叶柄夹角逐渐增加:日动态过程中幼叶的悬挂角随光强增加而明显减小,而完全展丌叶的悬挂角变化幅度很小。叶片角度的变化使实际照射到幼叶叶表的光强减少。推测较强的光ll乎吸、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活性氧清除酶系以及较大的叶角变化可能是自然状态下幼叶未发生严重光抑制和光破坏的原因。 与成熟叶片相比,高温严重地伤害新生叶片光系统IT的结构,并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系统II活性下降。高温对光系统II的伤害包括供体测和受体测;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温很可能影响放氧复合物活性,从而改变光系统II的结构并最终导致受体测电子传递受阻。叶片生长和光合机构的健全使得光系统II热稳定性逐步增强,因此推测叶片生长过程中光系统II热稳定性的增强可能主要与其放氧复合物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 濒危植物银杉幼树对生长光强的适应研究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松科中的特有单种属植物,被认为处于濒危状态。在对银杉群落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银杉幼树生长过程对光强的需求特性,开展了银杉幼树对光的适应性研究。试验在人工培育的银杉苗圃地,采用遮荫的方法,设置不同的光环境处理(100%、45%和3%自然光强),利用气体交换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3种光强下银杉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了不同光环境下银杉幼树光合能力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及对生长光强的响应等。结果表明,在夏季银杉生长旺盛时期,遮荫导致叶片最大光合速率(Pnmax)、羧化效率(CE)明显下降。不同叶龄叶片的下降幅度不同,在3%低光环境下,当年生叶片较1年生叶片降低幅度大。银杉幼树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随生长光强的下降均有所降低,但低光强(3%自然光强)条件下,全晴天时实际的光辐射量高于当年生叶片光补偿点的累积时间约6h,而且距离光饱和的区域相差极大,造成全天碳同化量低,同化物累积少,严重影响了银杉幼树的正常生长:在不同处理中全光强条件下银杉幼树长势最好,45%光强条件下幼树生长减慢。冬季银杉最大光合速率(Pnmax)、羧化效率(CE)值均低于夏季,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也较夏季降低。全光照条件下无论是当年生叶片和1年生叶片,在冬季均出现了轻微光抑制现象,适度遮荫有利于银杉抵御冬季光抑制。无论在遮荫或不遮荫条件下,冬季银杉叶片将所吸收的相对过多光能通过非辐射途经耗散出去,表现出一种光保护策略。 二.滴灌棉田根区水分对棉花根系生长的调节研究 为了探讨膜下滴灌棉花根区土壤水分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地上部的关系,揭示膜下滴灌棉花节水高产的生理机理,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滴水量处理,控制根区水分供应,研究膜下滴灌棉花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限量滴灌条件下0-40cm土层内相对田间持水率在每次滴水前下降到50%以下,难以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常规滴灌在每次滴水前,根区水分保持在临界水平下限以上,可基本满足棉花根系正常生长的需要,而充分滴灌量处理根区水分偏多。水分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充分滴灌与常规滴灌处理根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两者均显著高于限量滴灌处理。随滴水量的增加,土层中根系分布集中,土壤浅层根量所占比重增加;根系在水平方向上以棉株为中心10cm区域内根量约占总根量的80%以上。根区水分对棉株生理特性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常规滴灌量的根系活力在生育后期高于充分滴灌量和限量滴灌处理,且深层根系活力所占比例较高。根区水分能够调节棉花根系与地上部生长比例,限量滴灌条件下棉花受到严重的干旱胁迫,虽然根冠比升高,但根系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充分滴灌量条件下单位面积根系总量、总生物学产量在各生育时期均高于常规滴灌量和限量滴灌处理,有较高铃数,但营养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较常规滴灌量处理高,最终实收棉花产量较常规滴灌量处理的低;常规滴灌在各生育时期根冠比适宜,单位重量根系的生产力较高,棉花经济产量高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增产潜力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功能型的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当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作为新的研究手段,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全球变化的影响。而关于不同植物功能型对全球变化的生理生态反应、植物功能型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机制及植物功能型演变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却很少,相关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些恰恰是植物功能型研究的基本点和最终目的,尤其对于全球变化预测模型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深入开展区域环境或全球变化下植物功能型的变化和适应机制研究能为最大程度地获得全球变化对未来影响提供重要信息。   本研究中我们对京北农牧交错区的植物功能型(光合功能型和形态功能型)进行了研究。利用稳定性同位素判定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四种不同草地类型植物功能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调查的125种维管植物中有4种C4植物,其中禾本科和藜科各有2种,C4植物约占该地区调查植物总数的3%,C3 植物为94%、CAM植物为3%。研究中发现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判定CAM类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采用辅助实验进行补充。研究结果还表明自东向西,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这一系列草原类型中随着降雨量的逐渐降低,植物种类组成逐渐降低,但C4/C3的比例却有升高的趋势,说明植物光合类型的组成与水分梯度相关。在相同的环境梯度下,多年生高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而一年生杂类草,多年生矮禾草、灌木和鳞茎类植物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些结果为我们预测该地区植物功能型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响应提供了依据。   在北京北部农牧交错区对不同生境类型的植物功能型进行了研究,该区域有C4植物68种。具有C4 植物的科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禾本科(29属43种)、莎草科(4属16种)和藜科(3属5种)。菊科、豆科和蔷薇科这3大科中没有发现C4 植物。C4植物约占该地区调查植物总数的9%,C3 植物为89%、CAM植物为2%。多年生高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的比例无论从生长条件良好的草地到沙地,还是从草地到弃耕干扰地都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而一年生杂类草和一年生禾草的变化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C4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占的比例最大,而且各个生境中C4植物在一年生植物的比例均超过30%,这说明该地区各个生境植被都已有相当程度的退化。上述结果证明植物功能型能在不同生境尺度上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   对典型农牧交错区(多伦县)植物功能型研究表明,在该地区调查的11个群落中有4种C4植物(2科3属),其中禾本科3种、藜科1种。 C4 植物约占该地区调查植物总数的4.5%,C3 植物为95%,CAM植物为0.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C4 功能型以及一年生杂草、一年生禾草、多年生矮禾草对群落水分利用的贡献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多年生杂类草和多年生高禾草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植物功能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可能成为我们进行更大尺度水分变化分析的有力工具。多年生杂类草和多年生高禾草对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土壤水分的下降,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可能导致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持续下降。在植物功能型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生产力关系,研究发现植物功能型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生产力相关性更为显著。   对3个研究地点植物功能型的比较研究发现,就植物光合功能型而言,随降水量减少和温度降低,单子叶C4光合功能型比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双子叶C4光合功能型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植物形态功能型在区域尺度上没有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植物光合功能型对于大尺度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而植物形态功能型可能更适合在中小尺度下研究环境的异质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草地植物被家畜采食而部分或全部去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干旱半干旱草原,长期以来,过度放牧使草地的植被、土壤状况不断趋于恶化。由于过度放牧,草地植物正常的生理生态特性受到影响,光合作用能力、生长能力和繁殖更新能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从动物-植物-土壤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过度放牧和刈割对内蒙古草原的一种典型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evel.)形态、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及羊草对放牧和刈割的生理生态响应,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过度放牧使土壤表层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下降;羊草的叶量减少,比叶面积增大,节间缩短,分蘖减少;羊草的生物量根部分配比例增大,生殖器官则分配很少;羊草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和相对生物量均比对照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说明,过度放牧从短期可以影响到羊草种群和部分形态特征,长期则影响羊草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最终还使羊草的生境趋于恶化,不利于羊草的生长。同时,羊草对放牧也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例如,比叶面积增大,增加了更多的光合叶面积;节间缩短可以躲避家畜啃食;生物量向根部集中,增大了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等。 2.过度放牧使羊草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增大,光合作用饱和点却降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下降,暗呼吸速率增大;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粹灭值均显著低于围封样地;瞬时和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强烈制约了羊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羊草光合能力的降低必然导致其生物产量的降低,从而也改变了羊草种群在整个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3.羊草在轻度(地上20%)和中度(地上40%)刈割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地上累积生物量,表现为超补偿生长,并且地下生物量降低较少,相对生长速率较高,分蘖较多。而重度(地上80%)刈割可收获的地上累积生物量远少于对照,表现为欠补偿生长,且地下生物量大量减少,分蘖较少。在轻度或中度刈割条件下,施氮肥可以起到稳定维持植物生物产量的作用,但是重度刈割条件下,即使施加再多的氮肥也不能补偿植物生物量的损失。施磷肥对羊草的补偿性生长特性没有明显影响。而干旱加刈割处理的羊草不管是哪个刈割水平,均为欠补偿生长,地下生物量低,相对生长速率较低。 4.轻度刈割后羊草剩余叶片经过3天左右的生理恢复期后,表现出了明显的补偿性光合作用。中度和重度刈割羊草的生理恢复时间较长,没有表现出补偿性光合作用。刈割和施氮处理羊草剩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和仅刈割处理(对照)基本上相同。刈割和干旱处理羊草剩余叶片的光合速率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各刈割水平均没有表现出补偿性光合作用,主要是干旱导致气孔关闭,限制了叶片的气体交换。刈割后叶片气孔导度的增加可能是补偿性光合作用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叶片受到强烈伤害后,气孔导度虽然增加,其呼吸作用也增大,所以净光合速率还是较低。重度刈割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升高可以增加其光合作用潜力,为恢复正常生长作了生理上的准备,这可能是植物对刈割或放牧的一种生理适应性。 研究放牧条件下植物对动物采食的反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生态学意义,而且对提高植物的净生长量,维持草地持续的生产能力,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草地主要植物对牲畜采食的补偿性生长效应及其条件,对合理利用草地可再生资源,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超补偿效应,适时放牧,控制放牧强度,实现草地植物可食部分的超补偿生长,实现草地的最优化利用和生产力的最大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向地下的分配(根系分泌、细胞凋亡和根系分解)和地上凋落物分解是土壤碳两个最主要的来源,关于这两种碳输入途径和量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库和循环的有限理解,限制了我们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本实验以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地面凋落物以及割草改变植物对土壤的碳输入途径和量,观察温带草原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各个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活性碳、可溶性碳、轻重组碳、总有机碳、总有机氮)及碳氮循环(微生物呼吸、土壤呼吸、生态系统气体交换、净氮矿化)的变化,来区分和量化凋落物分解和根系分泌、分解这两种碳输入方式对草原土壤碳库和循环的相对贡献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循环的响应机制,并为预测其未来变化动态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提供参数估计和模型校正和验证。 我们对各处理样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以及土壤呼吸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和去除凋落物都使得土壤呼吸与对照相比都有所增加,但是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无论地上凋落物的量添加、去除还是不变,植物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则比较显著,去除植物显著地降低了土壤呼吸。这说明处理一年后,植物对土壤呼吸起主导作用,而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此外,生物量的结果也表明了地上凋落物的改变会影响到植物生长,从而影响到植物对土壤的碳输入,但是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更长时间的处理和观察。 通过在生长季前期、中期、后期进行了三次氮矿化的测定,以及在生长季后期进行了一次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添加凋落物加快了净氮矿化速率,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影响水平;同样,去除凋落物降低了净氮矿化速率,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此外,添加凋落物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都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显著高于另外几个处理。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于根系分泌和地上凋落物分解这两种碳氮输入途径对我国温带草原碳氮循环的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由于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含量低,土壤碳库和转化对碳输入途径和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处理第一年,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由于改变土壤碳库是长时间日积月累的结果,草原生态系统某些指标对碳输入途径和量的变化的响应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例如添加和去除凋落物虽然使得土壤呼吸值有所增加,但是还都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另外碳输入途径和量的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氮矿化还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更长时间的处理和观测来验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海岸生态关键区。近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我国红树林面积日益减少,面临濒危的境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有关研究人员和组织的焦点。引种是红树林恢复最重要的手段。无瓣海桑和海桑作为很有发展前景的红树林造林树种,已经成为了东南沿海一带主要的引种红树种。 海桑和无瓣海桑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同时被引种到同一生境中。为了比较两个种之间的生长趋势以及相互作用关系,本实验采用替代序列设计,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 caseolaris)的竞争进行了研究,于2005年8月~2007年8月期间对无瓣海桑和海桑的形态学指标、生理学指标以及营养元素的分配进行了连续测定,采用多个竞争系数评估两个种的竞争。结果表明: 1. 在生物量及其它形态学指标的测定中,海桑比无瓣海桑具有显著的优势,说明海桑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对深圳湾的生境更加适应。通过对无瓣海桑和海桑竞争系数的计算,发现无瓣海桑和海桑之间存在对相同资源的竞争,海桑的相对竞争能力比无瓣海桑强,而受到的竞争抑制小于无瓣海桑。 2. 海桑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无瓣海桑,同时无瓣海桑在混种情况下具有较低的净光合速率,说明种间竞争对无瓣海桑的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种间竞争也对无瓣海桑的水分利用效率、光合N利用效率产生了抑制作用,但两个种之间的蒸腾速率差异不显著。 3. 植物光合叶片的N含量水平越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N利用效率越高,而光合叶片的C/N值越低。海桑在营养元素吸收和积累方面具有优势,进一步解释了海桑的竞争机制。 在深圳湾,引入种海桑比无瓣海桑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加强对海桑属外来种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海桑的研究,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对于海桑属外来种是否能引起生物入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