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 resultados para Fragmento B da toxina diftérica (dtb)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水分始终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之一,植物在其生长期经常遭受水分胁迫。不仅如此,随着大气同温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过量的有害紫外辐射(主要是UV-B,280nm-320nm)将穿透大气层达到地球表面。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这些地区的植物将不可避免地受UV-B和水分胁迫的共同作用。 本实验是在北京东灵山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选择常见灌丛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建立UV-B控制实验。连续三个生长季每天增补9.4kJ•m-2的辐射剂量,模拟臭氧衰减17%时近地表面UV-B辐射的增强。本实验的目的是观测在野外环境下,长时间人工增强UV-B辐射对土庄绣线菊水分生理、氮素利用以及形态特征的影响。具体对以下指标进行测定:叶片的气孔导度、碳同位素比率(δ13 C)、叶含水量、叶面积、水分利用效率(WUE)、叶全氮含量、叶氮素再吸收率。 实验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显著减少了土庄绣线菊的叶面积(50.1%),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102%),处理植株的氮素再吸收率比对照植株高出50.9%。同时,UV-B辐射还在一定程度上(尽管统计显示不显著)降低了气孔导度(16.1%)、胞间CO2浓度与大气CO2浓度之比(Ci/Ca) (4.0%)、提高了碳同位素比率(δ13 C)(20.5‰)、叶含水量(3.1%)及比叶重(SLW)(5.2%),从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增加(4.1%),植物的抗旱能力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深层土壤(30-40cm)含水量变化会影响气孔导度、δ13 C、WUE对紫外辐射的响应程度:在土壤干旱的季节(6月和9月),气孔导度、δ13 C、WUE这些指标处理和对照的差异很小,但是当土壤水分充足时(7月和8月),处理和对照的差异就较为显著。另外,随着实验处理时间的延长UV-B的效应变得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UV-B辐射降低了土壤含水量(30-40cm)与土庄绣线菊叶含水量、δ13 C、Ci/Ca、气孔导度的相关系数,增强了WUE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这也许是由于UV-B辐射增强了WUE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UV-B辐射对土庄绣线菊的形态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主要水分生理指标影响不显著。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重建东亚季风区域2.5MaB.P.前后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更好地了解低纬度地区植被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选择了南海南部ODP1143站深海沉积物中的孢粉样品进行研究。通过高分辨率(7ka)的孢粉样品的分析研究,建立起3.0~2.0MaB.P.时段南海深海沉积孢粉组合序列,系统建立了这一时段植被演替序列。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2.5MaB.P.前后气候变化在南海周边地区植被演替中的响应,为探索和揭示东亚古季风及古环境演变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ODP 1143站位于南沙海区,北纬9º22´,东经113º17´,深海柱状样采于水深2772m的大陆坡。本研究以生物地层学和氧同位素年代学为依据建立了年龄框架,对1143站135~95m(3.0~2.6 Ma B. P.)深海沉积中的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3.0~2.0MaB.P.时段南海深海沉积孢粉组合序列。孢粉样品处理方法主要是用盐酸去掉钙质和氢氟酸浸泡溶解硅质后,再用筛子将样品在超声波发生器中震荡过滤。孢粉的鉴定和统计在光学透视显微镜下完成。研究结果表明: 1、孢粉谱的主要特征是沉积率变化显著。与3.0~2.6 Ma B. P. 相比,2.6~2.0 Ma B. P.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 Ma B. 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 2、2.6 Ma B. P.以来,各类型孢粉沉积率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表明南海海平面曾有多次上升和下降。 3、频谱分析结果表明,3.0~2.0 Ma B. P.存在0.1 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光敏色素A (phyA)的特异性基因片段RPA3为探针,利用RNA斑点杂交的方法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及对照农垦58叶片中phyA mRNA的丰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育性转换敏感期,光周期处理O天时,农垦58S (NK 58S) phyA mR-NA的丰度比农垦58 (NK 58) phyA mRNA的高。光周期处理5天(雌雄蕊原基形成期)及10天(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时,短日照条件下(SD),NK 58S phyA mRNA的丰度均比NK58高。进一步比较3天龄NK58S及NK58黄化苗中phyA基因表达的差异,发现NK58S phyA mRNA的丰度比NK58高,并且两品种均符合黄化苗中phyA对其mRNA丰度的负调控作用。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甲基化水平低的NK58S phyA基因比NK58 phyA基因更活跃地表达,进而导致转录水平与翻译水平上的差异,最终参与调节NK 58S的育性转换。 另外,通过持续远红光和红光照射黄化水稻幼苗诱导叶绿素合成的实验,分析了NK58S与NK58之间光敏色素生物功能的差异。持续远红光高辐照度反应(FR-HIR)由phyA负责调节,持续红光高辐照度反应(R-HIR)由phyB负责调节。实验结果显示:持续FR使NK58S与NK58合成叶绿素的含量在12 h时达到最高,并且NK58中叶绿素合成的相对效应比NK585高。持续R使NK58S及NK58中叶绿素的含量在24小时连续处理下持续增加,而且在此时间进程中,NK58中叶绿素合成的相对效应也都比NK58S高。这些结果说明在NK58S和NK58中phyA和phyB均参与了叶绿素合成的调节,并且phyA,phyB在NK58S和NK58黄化苗转绿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