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原生质体培养及转化的研究


Autoria(s): 崔红
Contribuinte(s)

郭仲琛

桂耀林

Data(s)

1997

Resumo

甘薯[Ipomoea batatm L.]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及分化,受遗传背景、外植体来源、激素配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徐薯l8叶片为外植体,在Ms附加2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筛选出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I型、Ⅱ型、IV型),虽然其来源和培养条件相同,但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分化途径、分化能力、同工酶酶谱、可溶性蛋白质组成以及DNA分子结构方面,都有显著差异。I型愈伤组织在Ms无激素培养基上分化出体细胞胚,其过氧化物酶及脂酶同工酶与Ⅱ型愈伤组织和lV型愈伤组织相比,酶带的数目、深浅不同,而与胚状体相类似,可以作为不回类型愈伤组织及其分化途径的生理指标。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三种愈伤组织的总蛋白组成也有显著差异。I型愈伤组织与Ⅱ型愈伤组织相比,无论是酶带的数目,还是酶带的扫描高度,都占绝对优势,表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合成代谢水平。RAPD分析表明,三种类型愈伤组织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差异。在所用的10个随机引物中,引物G3(GAGCCCTCCA)扩增出了显著的多态性,在I型愈伤组织与胚状体中发现两个特异片段,有可能与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特异相关。 以I型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建立了具有再生能力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并对其鲜重、干重、PCV体积、PH值等生长特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在悬浮培养条件下,2.4-D浓度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在MS附加Img/12.4-D的培养基中,细胞呈园球型,细胞质浓厚,细胞核显著,分裂旺盛,转入不含2.4-D的分化培养基中,即可得到大量的游离胚状体:浓度过高(4-8mg/l)或过低(0.5mg/l),都不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胞外同工酶研究发现:胞外过氧化物酶水平,随着2.4-D浓度升高、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速度的减缓而降低,随着体胚分化的开始而升高。这种变化趋势表明:2.4-D浓度、过氧化物酶及细胞的生长、分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蛋白质分析发现,2.4-D的浓度与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组成及含量也密切相关:在无激素培养基中的培养物,其蛋白质电泳图谱与在含有不同浓度2.4-D的培养基中的培养物相比,无论是谱带的数目还是谱带的峰值,都有深刻差异,表明在体胚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细胞内进行着旺盛的蛋白质合成代谢。 以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培养。通过对游离条件的比较研究,发现采用PH值为6.0的E3酶液酶解2小时,可以得到大量具有旺盛活力的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一固体平板双层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原生质体分裂旺盛,20天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微型愈伤组织,在附加0.5mg/1 2.4-D的继代培养基中,出现根的分化,转入附加0.5mg/12.4-D和Img/16-BA的分化培养基中,有少量不定芽发生,并形成小苗,但无胚状体产生。 以来源于胚性悬浮细胞的原生质体为受体,通过与农杆菌共培养,将苏云金杆菌毒蛋白(Bt)基因导入甘薯细胞,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并有根的分化。经过PCR检测,证明了Bt基因在甘薯细胞染色体组中的整合。

Identificador

http://ir.ibcas.ac.cn/handle/151111/385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0738

Idioma(s)

ch

Fonte

崔红.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原生质体培养及转化的研究.[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学位论文].1997.资料索取号:BS/:2/1997

Palavras-Chave #植物学 #甘薯 #体细胞胚胎发生悬浮培养 #原生质体培养 #共培养 #转化 #sweet potato #somatic embryogenesis #liquid culture #protoplast culture #coculture #transformation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