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倍增对禾本科植物幼苗形态结构的影响


Autoria(s): 杨松涛
Contribuinte(s)

李彦舫

胡玉熹

林金星

Data(s)

1996

Resumo

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本文对C02正常浓度(350ppm)和C02倍增(700ppm)条件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半野生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pp.tibeticumShao)、大麦(Hordeum vulgare)、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lum)、水稻(Oryza sativa,)、野生稻(Or7za sativa ssp.)、谷子(Setaria ital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高粱(Sorghum vulgare)、玉米(Zea mays)、旱雀麦(Bromus tectorum)、旱麦草(Eremopyrum triticeum)等12种禾本科植物幼苗的叶片厚度、叶肉细胞密度、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数、表皮细胞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长度、气孔阻抗及平均株高、鲜重、茎秆直径、根的直径、种子的萌发率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C02倍增使不同种类、不同测试项目反应不一。总体上看,CO2浓度倍增,使10种禾本科植物(野大麦、玉米外)的吐片厚度普遍增加。除个别种类外,C4种类的平均株高、鲜重、根直径倍增组比对照组减小;气孔平均密度增加,而C3种类则呈相反趋势o C4种类比C3种类的叶片气孔开度对C02倍增反应更为敏感。在高浓度C02条件下,C4种类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较明显,淀粉粒显著增加。野生种类的表皮细胞密度,叶肉细胞密度,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数及茎秆直径,C02倍增组比对照组减少,栽培种类则显著增加。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基本呈正相关;而气孔长度与气孔密度则大体上呈负相关。 文中对高浓度C02条件下,供试植物形态结构的变化和规律,及全球大气变化对未来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Identificador

http://ir.ibcas.ac.cn/handle/151111/357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0697

Idioma(s)

ch

Fonte

杨松涛.CO2倍增对禾本科植物幼苗形态结构的影响.[中科院植物所硕士学位论文].1996.资料索取号:SS/:9/1996

Palavras-Chave #植物生理学 #禾本科植物 #幼苗 #CO_2倍增 #形态结构 #Gramineae #C02 #enrichment #seedling #morphology #struc¬ture
Tipo

学位论文